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真正好好读书的人,估计不会做自媒体,因为书让一个人沉静下来,他们有自己的生命频率,不会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而做自媒体的朋友推荐书,读书,都是有一些目的性,和吃快餐一样,即使读的太多,吸收的营养也不全面传媒媒体类话题谢邀。

自媒体的人每天介绍一本书,买书和藏书吗?这倒大可不必——如果为卖书,买书是进货,绝不是收藏,有这可能性;也可以说,因为不所以,自媒体的人每天介绍一本书,与买书和藏书绝无必然联系。

也非一般自媒体人所能为之。事实上是,自媒体的人每天介绍一本书,凭借电子书的阅览是足够的,买书和藏书多是指纸质书。

当下对纸质书的购买和收藏都在奢侈品范畴,一本书几十元,数百本呢,占有空间,阅读的时间,也是成本。

也非一般自媒体人所能为之。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李兰颂:《首漂大界河——探秘黑龙江》

第三章:熊迹从此难觅首漂队并摄制组于风餐露宿中有一夜是受到了惊吓的。那夜架篝火以及支帐篷之后,大家在疲倦中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正是早穿棉袄午披纱的时令,这夜半歌声想必是很凄凉的⋯⋯有人在似醒非睡的惺忪感觉中,依稀有一只大黑瞎子在晃动着走来;尽管大家人手一把武警专用匕首,但仅凭这小小武器是未必能够防身的,真是野生的大黑瞎子猛扑过来,应该说很难抵挡得住;这不是胆量大小的题,这是现实。

大家搞得比较紧张;眼前和想像的大黑瞎子形象加在一起,连恶梦都做不上了,越弄越精神,也在恐惧中,盼到了天亮⋯⋯当然,大黑瞎子始终也没能走到首漂队并摄制组的宿营地近前;倒不是出于礼貌,也并非因为陌生,而是大家共同认为的大黑瞎子,可能只是一匹猎人骑的或者农家用的马。

指鹿为马倒也不是,却是指马为熊了,是首漂队并摄制组最初的典故,这里有必要首先记下来。

事实上是不会那么容易让你撞见野生的大黑瞎子的,遇见野生动物,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那是—种幸运。

野生动物太少见了,尤其是东北虎和黑熊,就全球而言,数量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呀!不是吗,现在连狼、蛇等动物,都须重点保护的,谁伤害这些野生动物,谁就会受到处罚。

记得最初,首漂队并摄制组曾访问了位于高高的兴安岭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这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至今仍有过着游牧生活的人,首漂队并摄制组在此拍摄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习俗。

包括服饰以及餐饮一类的风情,待与他们架起篝火并品尝烧烤后,又去追逐驯鹿的踪迹。

当地人称驯鹿为神鹿,说,“我们视驯鹿为神。

”有一只母驯鹿难产死了,得到风葬的礼遇,即在树杈间架起高台,停放上边,任风吹干神鹿果真挺神,引来纷纷雪落,当地人又说,“6月不该下雪。

这是上天为神鹿撒的花瓣”是的,之所以鄂温克人如此地爱惜驯鹿,是因为这种鹿在大兴安岭早期开发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历史见证⋯⋯当地有些信息实际是由一位鄂温克族天才女画家柳芭传递出来的。

她由高高的兴安岭、深深的大森林往外出走,带着那幅自己以兽皮缝制的驯鹿图长卷往外出走。

她不辞而别,妈妈和姥姥都突然找不到她了;她没有吃喝,竟走了四天四夜;她碰上过黑熊,幸好黑熊没有理她⋯⋯就是这样,丢了兽皮画也险些丢了自己性命的柳芭,终于走出了大山和森林,在海拉尔市与一位汉人成婚。

但她想大山、想森林、想驯鹿、想妈妈和姥姥以及吮吸林间小溪水的游牧生活⋯⋯她回家了,在家里生下了女儿,生下了小柳芭,生下了驯鹿的新朋友,黑熊的新猎手⋯⋯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从黑水以及黑土所特有的山野文化、平原文化、都市文化来看,山野文化是因大水以及大山中人类早期活动而发源的。

大水是黑龙江,大山是大小兴安岭,于大水和大山间,生活着多民族——黑龙江省境内现有49个少数民族。

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林区,以狩猎为主,男女都精骑善猎,而且都能歌善舞。

在漠河、塔河、呼玛、黑河、逊克、嘉荫,都会听说好多有关鄂伦春人或者鄂温克人的故事,这些地、市、县都设有鄂伦春族或者鄂温克族自治乡。

在塔河,现在的十八站鄂伦春族自治乡,当地的鄂伦春人称塔河为“小固其固”——小河的意思。

在呼玛,那里有白银纳鄂伦春族自治乡。

但呼玛县因河得名,呼玛尔河的呼玛尔意思倒是源于蒙古语,“行围前列之人”。

经过黑河,再到逊克,乃至嘉荫,那里的鄂伦春族自治乡很多。

在对外国人未开放时,就有外国在华的留学生获得特别批准,利用寒暑假,去那里采风。

海拔仅600至1400米高的大小兴安岭,也许给外来者初时的印象极为平常。

大水,浪涛翻腾,一泻千里;大山,则应该险峻而壮美的。

不,大小兴安岭的大气磅礴在于逶逶迤迤和绵绵延延的无限生机,是你乘多少昼夜也跑不完和看不尽的风景线!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生活在黑龙江大流域、生活在高高的兴安岭,然而,有原始森林未必能够延续下来原始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群山起伏间有向纵深延长的铁路线,早已经喧嚣和沸腾了这里的寂静的空间。

当地,竟以“活的蒸汽机博物馆”驰名,各种型号的国产蒸汽机车随处可见,连历史遗留的日本、美国、捷克、苏联、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家制造的老型蒸汽机车也不时出没,至于森林小火车则须在大森林中乘坐。

机械革命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环境。如今在大小兴安岭山峦起伏、茂密森林里狩猎,已是旅游项目,不再成为鄂伦春族人的谋生手段。

在视野开阔、灌木丛生的狩猎场内,可猎动物主要有黑熊、马鹿、狍子、野猪和雪兔等,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2月为狩猎最佳期。

首漂队并摄制组,在鄂伦春人狩猎时搭就的桦树皮棚子里作客,豪放而浪漫地与猎人们食野餐、饮烈酒。

桦树皮棚子,被称作“撮罗子”,鄂伦春人在大森林中吃兽肉、穿兽皮,围坐篝火、唱歌跳舞;桦树皮小船,可能叫“快马子”,一人可以扛起就走,是鄂伦春人捕鱼用的⋯⋯甚至一些工艺性生活用品也是用桦树皮制成的。

这就是著名而古老的北方桦树皮文化。“南竹北桦”构成传统文化格局,近年多有民族学家呼吁保持和发展。

尤其“北桦”,这种北半球特有的物质文化发源数千年,森林民族定居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擅长以桦树皮制作工艺品的人随时可能断档。

于是,有民族学家提议,可在大小兴安岭开办桦树皮制品厂,采用现代机械生产成批量的桦树皮笔筒、灯罩、装饰包、山水画甚至儿童车等。

其实,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较早就已用桦树皮制作精美的工艺性实用品了,并且是集制作、雕刻、绘画于一体的,每一件桦树皮工艺性实用品上都刻绘着鸟兽花草等图案,桦树皮罐、桶、包均如此。

当然,桦树皮制品的实用价值是有目共睹的,近代鄂伦春人与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被称作“索伦”,编入清朝八旗后,镇守爱辉、墨尔根、卜魁、呼伦贝尔等地,在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索伦兵骑快马,使用桦木做的弓和箭。

至于由桦树皮制成的小船其工艺更是令人惊叹,小船上不见一根钉、一块铁,只由树杆上扒下来的整张皮,以松脂油为粘合剂,粘于柳树条或橡树板扎起的骨架上,即可放入水中使用。

桦树皮小船,两头都是尖,长约四五米,宽不到一米,载重数百斤,顺水行进,飞快如梭。

关于熊(当地人叫黑瞎子)、驯鹿(好多人叫四不像),关于泛黑龙江流域众多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工艺审美以及生命图腾,张子扬特别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一旦说了,没完没了,兴奋异常。

他打电话跟我说的这些事情,只要一见面,还会从头说,而且依然——没完没了,兴奋异常。

但我一直认为,在整个首漂队并摄制组成员引发的对于文化考察体育探险的各种言论、认识和评价之中,张子扬说得最多又最好,而在他说得最多又最好的无数话语之中,以下的这些话,说的是最为深刻和精彩的段落之一,难怪在首漂凯旋的四五个月之后,他接到由文艺部编导赴国际部任职的聘书,分管《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栏目。

听,这不,他又和大家不厌其烦地讲述起具有丹纳《艺术哲学》般风采的漂流记——首漂

第一天特别是第一夜的那种感觉,的确是挺值得回味的(后来老这样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就是当时一瞬间的东西。

后来我就跟大家说很多东西都是心理上的,感觉上的,也可能这一天这种漂流,把黑龙江全漂完了,就你能感觉到这个晚上惊险的东西,你感受的东西,自然的东西,你期盼的东西,你追求的东西⋯⋯啊,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后来呢,又拍了一些东西,上岸呀什么的,又拍了一些漠河的东西——到陆地上去拍鄂温克,这个少数民族主要驯鹿,这个驯鹿也只有黑龙江才有,那些人完全也都是游牧民族,都到山里去放牧,住的是叫“仙人柱”支的帐篷,围着一些现代的雨布一类,晾的肉干、鹿群(这些都拍了),鹿属于半野生,给它们点盐就回来,平时它们自己出去吃苔藓一类的东西,等到用的时候,给它一套就拉走。

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发现:鄂温克人说,他们打到一只熊。

我们就跟他们去看(他们个比咱们矮多了,走山路真是疾跑如飞呀,我们俩真是喘得不行,包括那些女的也都蹭蹭的)。

到了打熊的现场,按理说熊也是二类保护动物,但是这也有合理性,猎熊本身说明生态平衡。

因为被猎和未被猎的熊这几天已经吃了他们五头鹿,就在打熊的现场旁边,鹿角,鹿的骨头都在那儿(大熊跑了,小熊百十来斤)。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这里就有发现,以前在书上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动物的关系是图腾的关系,比如熊就是鄂温克的图腾。

的确,他们每回猎熊之后,要给熊唱歌,绐熊点烟,然后让它抽,把它的脏器放在树杈上,祭祀一下,表示这事不是我们非要这么干的,但我们又不能不这么干⋯⋯这也就是费尔巴哈谈到的说某些游牧(渔牧)民族,它要信仰一种图腾。

西藏信仰的图腾是牦牛。可以说一种动物给了人类一种生命的延续。这一切的东西对人类的生存都有意义,人类用无情的手制止、终结了兽类的生命,同时又用比较有感情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不幸现实,所以就产生一种矛盾,然后慢慢就产生一种思维,怎么做?于是就成为一种仪式,仪式延续到今天成为一种文化,文化再继续(如果打猎要终止呢)就成为一种习俗。

当时,他们也没给熊点烟,也没唱歌。

最后他就把熊的内脏拿起来放到树杈上,然后让摄影拍了一些镜头。

我问他为什么,他什么也说不出来。

实际上很多这种文化的积淀都是一开始这种下意识慢慢转变成潜意识的东西。一开始呢,我想用此来说明人为什么要对一种动物作个图腾的崇拜,这是一个解释;还有就是,这个习俗一开始很可能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些肠子没法吃,没法用,他就扔到一个地方或者用这种气味去吓唬别的动物,或去吸引别的动物,然后慢慢再有更多的文化的因素。

这些东西我和大家也是一种交流,以前呢,也有过这方面的思考,所以在拍摄时就比较注意,他往那儿放的时候,如果像一个完整的镜头,在这个过程当中解说词放进去的话,或当场的采访,那这个东西它的文化价值就不仅仅是谈一个狩猎的问题。

就像这条江根本不属于黑龙江省,同时它也不仅是俄罗斯和中国,它包含着很多的资源、文化,也是对全人类的提醒、提示,它是一条世界性的河流。

法国留学生阿兰,来华在黑龙江大学就读。

他经黑龙江省旅游局转给我一封信并釆风札记,请求发表。

他的原稿很长,好似论文一样,我压缩、编辑处理成一篇题为《鄂伦春纪行》的小散文,很快给见报了。

阿兰的文笔很朴实,考察得却十分精细、我估计,时间在1990年前后,阿兰写道——上学期放寒假,我准备考察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为逊克县对外国人尚未开放,我先去县公安局报告考察目的。

他们表示欢迎,当晚热情地请我吃饭。

次日晨乘班车一起去新鄂鄂伦春族自治乡。向乡长报告后才能解决我的问题。自我介绍后,晚上我和乡长等人同睡一铺火炕上。

又吃过早饭,前去拜访鄂伦春家族一位尊长。

他向我介绍了自己家族的古老习俗。他发现我对鄂伦春族已经有所了解,还高兴地向我展示了一些狩猎的纪念物品。

他大致述说了鄂伦春族的历史,说以前有病人,他们必须看萨满。

还说,1949年以前,鄂伦春族的人完全依靠狩猎过活。

我对打黑熊很感兴趣。他说,以前谁若打死一只黑熊,谁回家后就会受到家族人的热烈欢迎,受到广泛的崇敬,并要举行盛大的典礼,而司仪就是家庭的萨满。

不过,为了保护环境,以防黑熊灭绝,中国政府现在提出节制猎熊。

他还说,以前鄂伦春族按季节和气候变化游牧,是一种阴晴阳缺式的生活。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居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房子是人民政府帮助造的,大多数人开始了半畜牧半农业的崭新生活。

傍晚,回乡里用餐,晚上我和乡长等人边打麻将,我边向他们介绍法国的生活习惯。

第三天早晨,再次拜会那个家族的尊长,他继续向我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情况,说以前鄂伦春族既原始又落后,好多人家住帐篷,吃生肉,现在呢,住房子,但营养的根基仍是荤菜。

他给我看了一件件猎装,还有刀枪等猎具。

猎装大都是用狍子皮毛制作。我和那个家族的尊长,衬着猎装和猎具等物,武士般地照了几张像。

直到晚上,我曾得知鄂伦春族人的嗜好之一是喝酒,就请乡长喝白酒,以表示感谢。

我还想同他们一起过春节,但考虑到乡长不能一直陪伴我,就没让我单独留下。

最后一天,有家鄂伦春人请我吃饭。

我兴致勃勃地去了,终于有了亲身体验民族民间聚餐的机会。

开始就喝酒,当然是白酒。

吃的多为鲜菜,还有羊肉汤。

他们一直劝我多喝。吃完饭,跳舞又开始了,我和这个家族的小学教师一起跳,边跳舞边聊天。

她告诉我目前多数鄂伦春人都有驾驭汉语的能力。晚上,我特意带去法国纪念品和法国葡萄酒,赠送他们,以表谢意。

而他们高兴地送给我一些桦树皮盒子。这是当地的特产,十分的漂亮,冬天活儿少,外边天冷,他们就在室内做这些工艺品。

离开之前,我去告别。

想起来之前有人告诉我这里的野蛮,落后,不要去,去了回不来⋯⋯而我也想,去了少讲话,别吵架,小心翼翼⋯⋯事实上,我连一点困苦都没遇上,我和鄂伦春族人十分愉悦地生活数天,他们热情好客,非常豁达。

我不是无聊才前去考察。我觉得收获很大,将来还想去那里交朋友。

听听,阿兰的纪行,他的这一席话,你根本感觉不出是在大冬天、在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里,因为,阿兰丝毫也不陌生,丝毫也不恐惧。

阿兰只是说,“将来还想去那里交朋友”⋯⋯韩德泉,是一位老旅游,是黑龙江省旅游学会的秘书长。

我们一起搞过《龙江山水情》旅游征文活动,他老先生端出来的精品,恰与阿兰是同一个地方——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自治乡。

不同的是,阿兰画的是冬天的素描,而韩德泉吹的是夏日的长笛,倒是有必要两厢对照一下,结果显而易见:冬天自有冬天的美妙,夏日自有夏日的情趣⋯⋯韩先生说——来到沾河畔新鄂鄂伦春自治乡考察,探访鄂伦春人的生活。

关乡长和优秀猎手老常、小杜当我们的向导。晨星未落,马匹与行装等野营用具已备好,很快,我们各选一匹马,向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进发了。

走在前边的关乡长,从树上摘下一个圆东西,喊道:好运气,晚餐有猴头蘑吃了。

透过密林缝隙射进的晨光,越过数座山峰和沟塘,进入沾河中游时,从山脊上俯视两岸,树木参天,山峰峻峭,山坡和岸边长满繁花异草,河水清澈透明,卵石横卧河心,激起涌浪,轰然作响⋯⋯正当我们被这景色所陶醉时,忽闻山岭一侧传来歌声,老常介绍说,前方有一个狩猎点。

驱马过岭,只见岭下炊烟升起,有位老猎人,端坐在帐篷外边听收音机。

老猎人告诉关乡长,说已进山5天,打了一只鹿和几只免。

我们下马喝,发现冒烟处有一个两米高的木架,上边挂着一条条红褐色的东西,被下边燃火的桦树枝烤着,散发一种糊香味。

小杜说,烤的是鹿肉,烤过的鹿肉干能保存几个月。

小杜说着,还顺手摘下几串烤好的鹿肉干,装进随身背着的袋里。

我们继续前行。黄昏时分,抵达沾河交流疙疸敏河口,在一片乱石滩上搭起帐篷。

几个不知累的同伴,趁日头没落,到河边甩掉起鱼来。

别说,钓者收获不错。

约半个小时,钓了6条沾河特有的冷水鱼——哲罗和细鳞。

架起篝火,支上吊锅,煮了一锅鲜鱼炖猴头蘑,口中嚼着鹿肉干,真是津津有味。

关乡长打趣说,你们哈尔滨哪一家酒楼比得上这里? 沾河流域是鄂伦春族人世代生息之地,他们在艰苦的游猎中,以猎物的肉充饥、皮御寒,长久过着原始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定居,由住房屋代替了“仙人柱”,吃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按国家计划狩猎兼护林;几位落户逊河马场的上海姑娘,还嫁给了勇敢强悍的鄂伦春族小伙子呢⋯⋯听完关乡长的讲述,我们兴奋地钻进睡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沾河行,在我的旅游生活中,是最享受的一次了。

阿兰,韩德泉,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写冬天,一个写夏天,都是考察,都在鄂乡,竟得到惊人相似的印象,简直就是一种认同,没有丝毫区别的结论。

不同种族、国籍、年龄、学识的人,来到同一个地方考察,得到同一种认识,只能说是在特定时空里超越国界的情结所系。

然而,作为局外人,

第一印象也好,第六感觉也罢,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或者看中国也行,其审美距离终究会在基本概念上复合在一起的,毕竟鄂伦春就是鄂伦春,鄂伦春是独一无二的!大的方面不消说,仅从盛装的鄂伦春少女身上,便可以发现许多的典型细节。

熟制兽皮,缝制并刺绣各种兽皮制品,曾为鄂伦春妇女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劳作事项之一。

可是,直到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兽皮虽然已经被毛呢及化纤衣料所代替,但鄂伦春少女们,仍把身着传统的民族盛装作为一种礼仪姿态展示四方。

这些鄂伦春少女们的确在努力地继承着各种兽皮衣物的制作工作,形成了世代相习的传统。

鄂伦春人的皮革制品,装饰花纹古朴和谐,美观大方,具有一种天然而浑厚的美感。

至于桦树皮制品,更是鄂伦春少女的心爱之物,她们大多能灵巧地从树土剥取整张的白桦皮,然后进行煮、烘、剪、缝、嵌各道工序,做成盒、篓、篮物品。

有时,姑娘们精心制成的桦树皮手盒还用来作为定情的信物呢。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她的作品与古希腊和雅典的绘画,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莫拉乎尔·鸿策,这位鄂伦春智慧的女儿,曾经受到国际友人如此评价。

词作家王健在《北疆行随记》中精细地刻画了这位天才的美工师,说:在黑河市群众艺术馆,我见到了

第一位制作桦树皮镶嵌画的女工艺师莫拉乎尔·鸿策。

她闪动着黑黑的眸子,那里面满是智慧,秀丽的脑瓜里流动着才思。

我对她只有几分钟的访问,几乎是在路上进行的。

从小,父亲就把工艺美术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渗入了鸿策少年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用桦木给她做小马、小狗、小盒、小桶等玩具,还绘制多种神像给她看。

而呼吸着白桦林的气息,亲近着白桦林的形体,倾听着白桦林的语言,领悟着白桦林一切的美,更铸就成鸿策的鄂伦春人的民族魂魄,使她在脑海中逐渐成熟了—个念头:要用具有特殊美丽花纹的桦树皮做衬底,再用多层深浅不层色调出树皮剪贴搭配,镶嵌成工艺画。

据王健说,我不能索要那仅有一套的工艺原作,鸿策便选了几幅为作品摄影的图片赠送予我,我已满怀欣喜了!当时,我急切要看到鸿策的作品,走过她简朴温馨的住房,她取出十来幅桦树皮镶嵌画:风格是古朴、秀丽的;想像构图是奇诡、浪漫的;制作是精巧、细致的。

她一一为我讲解,有鄂伦春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英雄射日的传说;有姓氏由来的传说⋯⋯还有,众多民间风俗乡土生活的画面,猎人、小鹿、幼马、壮牛,温婉的母亲、甜睡的婴儿,日月星云,花草弓箭,有一幅人头像,竟很像毕加索⋯⋯她的创作,这一新的工艺品种的出现,是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展出过的⋯⋯于是,王健激动了,以词作家特有的情绪大声地说,让莫拉乎尔·鸿策的桦树皮镶嵌工艺品早日走出小小的楼居,飞向更广阔的空间以至于全世界吧!因为这些美妙动人的画幅图案完全可以用到装饰布、手提包、挂盘、屏风甚至一切陶瓷与木器上去啊!早一点让人们知道吧!何时能看到黑河市民族民间工艺作品展览厅?早一点让人们欣赏到吧!何时能走进黑河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销店?我的设想很实际的呀!三年?五载?我真心的盼望着⋯⋯何止大黑瞎子,何止熊罴、豺狼、蟒蛇、虎豹⋯⋯那个时期,由于哈尔滨市附近的方正县出现野生东北虎伤人事件,我正为哈尔滨日报社副刊部和哈尔滨电视台社教部搞一次题为《人·虎·法——人打虎绝不行,虎咬人怎么办?》的大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公民对于人与自然意识的觉醒,这里不妨将当时轰动全国的讨论记录发布如下——李兰颂(本版编辑):人打虎绝不行,虎咬人怎么办?6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推出《今天你休息·清官难断》专栏板块,请来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律师、法官讨论。

首先由鲁统祥谈一下他自己虎口脱险的奇特经历。鲁统祥(方正林业局曙光林场仓库保管员):3月11日,我上山去釆木耳椴,返回的路上,突然听到一声虎叫,循声望去,虎已经跳到我跟前;我一侧身,老虎叨住我的左肩,把我按在地上撕咬,连咬三大口,

第三口最重;我想动也动不了,老虎才松开我,几秒钟后,我听它好像跳动着进山了,才站了起来⋯⋯于立明(哈尔滨市

第四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3月15日,鲁统祥来到我们医院,左肩峰有多处虎伤,高烧39℃至40℃,属于贯穿性骨伤,肉也烂了,有生命危险。

经住院治疗,鲁统祥脱离危险,会逐渐痊愈的,但是已经终身致残,同时必将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李兰颂:老虎,绝不能打;人命,绝对要保。

那么,面对鲁统祥的受难应该作出怎样的决断呢?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完全能够畅所欲言,我们听一下大家的意见。

李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物管理处处长):东北虎,大家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过去分布的数量很多,区域也广泛。

随着生态环境变化,东北虎数量在逐年减少,近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境内野生东北虎不足20只了,已经濒临绝种,说明保护东北虎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东北虎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不准任何人捕杀东北虎;同时规定了若捕杀东北虎该受何处罚的一些细节。

这次讨论,正是环境与发展、宣传与执行的科普和普法好机会。

王子良(哈尔滨市中医疑难病研究所所长):我以为,东北虎的灭绝是个迟早的事,而对于被野生东北虎咬伤的患者,却要给予及时妥切的救援,人与虎的关系要处理好。

高中信(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对野生动物保护程度如何,往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和文化素质。

我觉得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的思考,而且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一句话,野生动物一定要保护,东北虎绝不能打,还须有意识地躲避它,为其创造生存环境。

刘彦明(黑龙江远东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律师):人伤害虎要受法律追诉,虎咬伤人呢,也应当通过法律调整。

我认为,从法理上讲,野生东北虎咬伤人,可以视为一种法律事实,由此形成民事赔偿关系。

因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样,国家与公民之间基于野生动物的存在而有着一种所有权关系。

国家作为权利主体,对野生动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公民作为义务主体,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负有保护义务。

公民在承担义务的同时,受到野生动物的伤害以后,有权请求赔偿,这是符合《民法通则》的公平原则的,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刘惠纯(哈尔滨动物园园长):东北虎濒临灭绝,主要是人们破坏自然环境所致,使东北虎的生物圈不断地缩小,于是东北虎处在被动的自卫状态。

其实,东北虎的生物圈遭破坏,人类自身也在受害,只是人类处在主动的自卫状态。

问题是东北虎已濒临灭绝,必须采取绝对保护措施才能使其生存有望,而国家有关法律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法平如水,又做不到两全其美。

刘子成(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们应该深思,可以不作裁判,人的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总不能看着鲁统祥很惨地遭到东北虎的袭击,应该给以一定补偿。

邱凤兰(哈尔滨市动力区人民法院审判员):鲁统祥被虎咬伤,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野生动物,特别是像东北虎一类的猛兽,很容易对人进行攻击和伤害。

人和虎相遇时,人主动前去捕杀,显然是违法,甚至会犯罪;要是任其事态发展,生命受到威胁也不反抗,又并非上策。

因为我国既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有《民法通则》,其中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即公民有依法保护自己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

这是否属于法与法之间有矛盾呢?不是的。任何法的保护,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这里还有个公民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的问题。

虎伤人是意外事件。人不能伤虎是法律的硬性规定。人受虎伤之后,有无要求赔偿的权利,又该由谁给予赔偿,从推理角度讲,鲁统祥可以请求给予适当补偿,有关部门还可以从鲁统祥的伤残程度上给予一定帮助。

当然,要实现上述条件,还须辅有大量的调查和严密的程序。

李兰颂:以上辩词切题而又中肯。谈人道,论虎道,看起来,都重要。

人是万物之灵,虎是百兽之王,世界人口有50多亿,东北虎却濒临灭绝。

处理虎伤人问题,公允不可能,偏激还不行。

人、虎、法,三点一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的讨论仍在继续。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张子扬自己摄影,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张子扬西藏摄影展》,此时此刻,他评论民族民间摄影家及其工艺美术家时说: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鄂伦春拍片时很有意思,他们有自己的摄影家(是个猎人,没啥大文化,片子拍得还可以)。

他比别人聪明一点儿,买了一台海鸥相机,黑白卷,打猎时不打死,猎物挣扎时,他就开始拍,渐渐地,他现在可以说是鄂伦春最优秀的摄影家了。

他们40年大庆时,他的展览算一个成果。

还有一个女孩,跳舞的,搞桦树皮画,咱们讲桦树皮文化就是指黑龙江这一带,黑土地文化,沿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用的什么部是桦树皮的,那个女孩一种新的作法,弄成一个现代画,把整个鄂伦春的历史都续下来。

他们搭的仙人洞全是桦树皮做的,在里面为我们表演(我们运气比较好)。

赶上他们40年大庆,有篝火呀什么的。

也许恰是从这时起,张子扬把注意力更加放在了陆地上,对于首漂队并摄制组工作,他强调过程和结果的统一,郑重地重申并解释——反复地打电话对我说,委托我保持与黑龙江省旅游局的联络。

6月28日下午,已经接手负责首漂队全程考察探险事宜的黑龙江省旅游局,由局长张庆和主持会议,听取了来自一线的报告——边境旅游处处长吴文治刚从前线回还,显然心情很是激动。

之后,张庆和对我说,我们作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一个主管部门,非常赞赏张子扬等同志的这一壮举,这对于开发和宣传黑龙江这条中俄大界河非常有意义。

由于中苏之间有过众所周知的一段历史,所以黑龙江沉默多年;很多外国人尤其是海外一些华裔,都希望这条神秘的大界河尽快开放。

张庆和说,黑龙江还从未有人漂过全程,即使乘机动船跑全程的人也很罕见,那里有很多地方不被人们所知,有很多荒芜人烟的江段和地段,所以,在地理知识、气候变化、文化考祭、民俗探究、食宿条件、身体状况等问题上,张子扬一行尚有不少的困难。

我们已向沿江各旅游局及其招待单位发函,请他们向地方政府联络并与俄罗斯旅游部门联系,首漂队所到之处,交通、食宿、考察、探险、采访、拍摄、通信、医药均会大开绿灯!张子扬一行,只带了些压缩饼干和方便面,既无蔬菜,又无豆油和酱油,大家露宿旷野,漂流大江,艰苦异常,险象环生。

值得庆幸的是,首漂队及摄制组从一下水就开始得到黑龙江省旅游局的全力支持。

有了这一后盾,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沿途——漠河县——塔河县——呼玛县——一站一站,都有机动船接应和接待;黑龙江省旅游局委托大兴安岭行署给黑河市人民政府发去电传,回电表示欢迎张子扬一行。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实际上,张庆和局长所说的话,已经在几天前开始兑现了,只是那时候,我们没见面,互相间打了不少通电话,谈了好多原则问题,当然包括我前边提到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队名,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漂流黑龙江文化考察体育探险队;同时一并包括:首漂大界河电视专题系列片摄制组;任何情况下不打散这一建制。

二是性质,全队、全员、全线、全程以文化考察为主、体育探险为辅,任何情况下不从事经营性活动,不带商业色彩,杜绝旅游行为)。

黑龙江省旅游局黑旅函字(1993]28号文发出《关于支持张子扬等人首漂黑龙江的通知》——有关地、市、县旅游局:

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张子扬等有关人员6月23日从黑龙江源头开始首漂黑龙江活动并拍摄大界河系列电视片。首漂黑龙江活动既是探索大自然的英雄壮举,同时对宣传我省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和界江两岸旅游资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各地旅游局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所经地段在交通、食宿、采访(包括过境采访)、后勤供应、提供资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做好此项工作,省旅游局将派有关同志与边境地区旅游局及当地政府协调,使首漂活动取得成功。

黑龙江省旅游局1993年6月26日

巳发: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局、黑河市旅游局、伊春市旅游局、鹤岗市旅游局、佳木斯市旅游局、逊克县旅游局、嘉荫县旅游局、萝北县旅游局、同江市旅游局、抚远县旅游局。

是啊,这个红头文件等于尚方宝剑,张子扬的期待在下水那一刻就逐步接近实现。

然而,不无悲观地说,小白桦树的魅力再大也难以腾出留给大黑瞎子在大小兴安岭的生存空间。

黑熊,作为鄂伦春人以及鄂温克人长久的猎物,在原始森林中,也不是经常出没甚至随处可见的。

地球的拥挤,拥挤的地球,使黑熊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广而言之,何止大黑瞎子,还有东北虎,还有更多、更多的野生动物⋯⋯“进山5天,打了一只鹿和几只兔。

”韩德泉听猎人这样说的。“我和那个家族的尊长,衬着猎装和猎具等物,武士般地照了几张像。

”法国留学生阿兰也只好纸上谈兵了。我们的词作家王健也只是痴迷于出自鸿策之手的桦树皮工艺品,一再提及的也只是工艺品上镌刻和绘制的兽形图案。

鄂温克族柳芭的生存空间当然令人可望而不可及,那是充满大自然透明空气的地域。

至于,首漂队并摄制组先前指马为熊的那一幕,都向世人作出忠告——野生动物珍贵,熊迹从此难觅。

[玫瑰] 很高兴能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太阳] 那些做每天读一本书自媒体的人,他们 估计是不会买书,不会藏书的。

因为现在如果真的做了自媒体 ,他是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的 。

[微风]就拿我来说吧, 我以前没自媒体的时候,我不喜欢看电视,也不喜欢追剧 ,就喜欢看书 。

我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去读书 。[微风]现在每天为了拍视频 ,所输出的几乎是以前读书得到的。

因为现在的时间太宝贵了 ,几乎没有时间让你能够静下心来读书。

每天除了工作之外,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怎样去做好自媒体上了。

[微风] 你提的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问题给我一个警醒 ,我也要好好想想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让自己继续有读书的时间 ,思考的时间 如果读书读的太快 一天一本的话 ,那就是光吃饭不消化一样 ,那是没有任何营养的。

[微风]任何炽热的激情都不能长久,只输出知识不输入知识,早晚会江郎才尽的。

现在都流行听书了,哪还用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呢?这一本书拍照转文字再转语音,就可以随时听了。

个人觉得,买书越多的人越不喜欢看书,收藏还可以!另外大部分书都有简介,看完简介结合结尾,大概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个内容了。

就像速看电影一样,两三分钟就看完一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佩服那些能每天坚持看书的人,那样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

个人觉得为做自媒体选择读书的人估计很难让人相信他对读书的热爱,但是因为爱看书,刚好有合适的自媒体平台让他跟其他观众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至于什么书是好书,什么书值得收藏,他们会不会收藏也只能因而异了。

真正好好读书的人,估计不会做自媒体,因为书让一个人沉静下来,他们有自己的生命频率,不会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而做自媒体的朋友推荐书,读书,都是有一些目的性,和吃快餐一样,即使读的太多,吸收的营养也不全面传媒媒体类话题谢邀。

自媒体的人每天介绍一本书,买书和藏书吗?这倒大可不必——如果为卖书,买书是进货,绝不是收藏,有这可能性;也可以说,因为不所以,自媒体的人每天介绍一本书,与买书和藏书绝无必然联系。

也非一般自媒体人所能为之。事实上是,自媒体的人每天介绍一本书,凭借电子书的阅览是足够的,买书和藏书多是指纸质书。

当下对纸质书的购买和收藏都在奢侈品范畴,一本书几十元,数百本呢,占有空间,阅读的时间,也是成本。

也非一般自媒体人所能为之。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李兰颂:《首漂大界河——探秘黑龙江》

第三章:熊迹从此难觅首漂队并摄制组于风餐露宿中有一夜是受到了惊吓的。那夜架篝火以及支帐篷之后,大家在疲倦中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正是早穿棉袄午披纱的时令,这夜半歌声想必是很凄凉的⋯⋯有人在似醒非睡的惺忪感觉中,依稀有一只大黑瞎子在晃动着走来;尽管大家人手一把武警专用匕首,但仅凭这小小武器是未必能够防身的,真是野生的大黑瞎子猛扑过来,应该说很难抵挡得住;这不是胆量大小的问题,这是现实。

大家搞得比较紧张;眼前和想像的大黑瞎子形象加在一起,连恶梦都做不上了,越弄越精神,也在恐惧中,盼到了天亮⋯⋯当然,大黑瞎子始终也没能走到首漂队并摄制组的宿营地近前;倒不是出于礼貌,也并非因为陌生,而是大家共同认为的大黑瞎子,可能只是一匹猎人骑的或者农家用的马。

指鹿为马倒也不是,却是指马为熊了,是首漂队并摄制组最初的典故,这里有必要首先记下来。

事实上是不会那么容易让你撞见野生的大黑瞎子的,遇见野生动物,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那是—种幸运。

野生动物太少见了,尤其是东北虎和黑熊,就全球而言,数量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呀!不是吗,现在连狼、蛇等动物,都须重点保护的,谁伤害这些野生动物,谁就会受到处罚。

记得最初,首漂队并摄制组曾访问了位于高高的兴安岭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这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至今仍有过着游牧生活的人,首漂队并摄制组在此拍摄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习俗。

包括服饰以及餐饮一类的风情,待与他们架起篝火并品尝烧烤后,又去追逐驯鹿的踪迹。

当地人称驯鹿为神鹿,说,“我们视驯鹿为神。

”有一只母驯鹿难产死了,得到风葬的礼遇,即在树杈间架起高台,停放上边,任风吹干神鹿果真挺神,引来纷纷雪落,当地人又说,“6月不该下雪。

这是上天为神鹿撒的花瓣”是的,之所以鄂温克人如此地爱惜驯鹿,是因为这种鹿在大兴安岭早期开发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历史见证⋯⋯当地有些信息实际是由一位鄂温克族天才女画家柳芭传递出来的。

她由高高的兴安岭、深深的大森林往外出走,带着那幅自己以兽皮缝制的驯鹿图长卷往外出走。

她不辞而别,妈妈和姥姥都突然找不到她了;她没有吃喝,竟走了四天四夜;她碰上过黑熊,幸好黑熊没有理她⋯⋯就是这样,丢了兽皮画也险些丢了自己性命的柳芭,终于走出了大山和森林,在海拉尔市与一位汉人成婚。

但她想大山、想森林、想驯鹿、想妈妈和姥姥以及吮吸林间小溪水的游牧生活⋯⋯她回家了,在家里生下了女儿,生下了小柳芭,生下了驯鹿的新朋友,黑熊的新猎手⋯⋯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从黑水以及黑土所特有的山野文化、平原文化、都市文化来看,山野文化是因大水以及大山中人类早期活动而发源的。

大水是黑龙江,大山是大小兴安岭,于大水和大山间,生活着多民族——黑龙江省境内现有49个少数民族。

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林区,以狩猎为主,男女都精骑善猎,而且都能歌善舞。

在漠河、塔河、呼玛、黑河、逊克、嘉荫,都会听说好多有关鄂伦春人或者鄂温克人的故事,这些地、市、县都设有鄂伦春族或者鄂温克族自治乡。

在塔河,现在的十八站鄂伦春族自治乡,当地的鄂伦春人称塔河为“小固其固”——小河的意思。

在呼玛,那里有白银纳鄂伦春族自治乡。

但呼玛县因河得名,呼玛尔河的呼玛尔意思倒是源于蒙古语,“行围前列之人”。

经过黑河,再到逊克,乃至嘉荫,那里的鄂伦春族自治乡很多。

在对外国人未开放时,就有外国在华的留学生获得特别批准,利用寒暑假,去那里采风。

海拔仅600至1400米高的大小兴安岭,也许给外来者初时的印象极为平常。

大水,浪涛翻腾,一泻千里;大山,则应该险峻而壮美的。

不,大小兴安岭的大气磅礴在于逶逶迤迤和绵绵延延的无限生机,是你乘车多少昼夜也跑不完和看不尽的风景线!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生活在黑龙江大流域、生活在高高的兴安岭,然而,有原始森林未必能够延续下来原始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群山起伏间有向纵深延长的铁路线,早已经喧嚣和沸腾了这里的寂静的空间。

当地,竟以“活的蒸汽机车博物馆”驰名,各种型号的国产蒸汽机车随处可见,连历史遗留的日本、美国、捷克、苏联、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家制造的老型蒸汽机车也不时出没,至于森林小火车则须在大森林中乘坐。

机械革命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环境。如今在大小兴安岭山峦起伏、茂密森林里狩猎,已是旅游项目,不再成为鄂伦春族人的谋生手段。

在视野开阔、灌木丛生的狩猎场内,可猎动物主要有黑熊、马鹿、狍子、野猪和雪兔等,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2月为狩猎最佳期。

首漂队并摄制组,在鄂伦春人狩猎时搭就的桦树皮棚子里作客,豪放而浪漫地与猎人们食野餐、饮烈酒。

桦树皮棚子,被称作“撮罗子”,鄂伦春人在大森林中吃兽肉、穿兽皮,围坐篝火、唱歌跳舞;桦树皮小船,可能叫“快马子”,一人可以扛起就走,是鄂伦春人捕鱼用的⋯⋯甚至一些工艺性生活用品也是用桦树皮制成的。

这就是著名而古老的北方桦树皮文化。“南竹北桦”构成传统文化格局,近年多有民族学家呼吁保持和发展。

尤其“北桦”,这种北半球特有的物质文化发源数千年,森林民族定居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擅长以桦树皮制作工艺品的人随时可能断档。

于是,有民族学家提议,可在大小兴安岭开办桦树皮制品厂,采用现代机械生产成批量的桦树皮笔筒、灯罩、装饰包、山水画甚至儿童车等。

其实,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较早就已用桦树皮制作精美的工艺性实用品了,并且是集制作、雕刻、绘画于一体的,每一件桦树皮工艺性实用品上都刻绘着鸟兽花草等图案,桦树皮罐、桶、包均如此。

当然,桦树皮制品的实用价值是有目共睹的,近代鄂伦春人与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被称作“索伦”,编入清朝八旗后,镇守爱辉、墨尔根、卜魁、呼伦贝尔等地,在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索伦兵骑快马,使用桦木做的弓和箭。

至于由桦树皮制成的小船其工艺更是令人惊叹,小船上不见一根钉、一块铁,只由树杆上扒下来的整张皮,以松脂油为粘合剂,粘于柳树条或橡树板扎起的骨架上,即可放入水中使用。

桦树皮小船,两头都是尖,长约四五米,宽不到一米,载重数百斤,顺水行进,飞快如梭。

关于熊(当地人叫黑瞎子)、驯鹿(好多人叫四不像),关于泛黑龙江流域众多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工艺审美以及生命图腾,张子扬特别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一旦说了,没完没了,兴奋异常。

他打电话跟我说的这些事情,只要一见面,还会从头说,而且依然——没完没了,兴奋异常。

但我一直认为,在整个首漂队并摄制组成员引发的对于文化考察体育探险的各种言论、认识和评价之中,张子扬说得最多又最好,而在他说得最多又最好的无数话语之中,以下的这些话,说的是最为深刻和精彩的段落之一,难怪在首漂凯旋的四五个月之后,他接到由文艺部编导赴国际部任职的聘书,分管《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栏目。

听,这不,他又和大家不厌其烦地讲述起具有丹纳《艺术哲学》般风采的漂流记——首漂

第一天特别是第一夜的那种感觉,的确是挺值得回味的(后来老这样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就是当时一瞬间的东西。

后来我就跟大家说很多东西都是心理上的,感觉上的,也可能这一天这种漂流,把黑龙江全漂完了,就你能感觉到这个晚上惊险的东西,你感受的东西,自然的东西,你期盼的东西,你追求的东西⋯⋯啊,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后来呢,又拍了一些东西,上岸呀什么的,又拍了一些漠河的东西——到陆地上去拍鄂温克,这个少数民族主要驯鹿,这个驯鹿也只有黑龙江才有,那些人完全也都是游牧民族,都到山里去放牧,住的是叫“仙人柱”支的帐篷,围着一些现代的雨布一类,晾的肉干、鹿群(这些都拍了),鹿属于半野生,给它们点盐就回来,平时它们自己出去吃苔藓一类的东西,等到用的时候,给它一套就拉走。

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发现:鄂温克人说,他们打到一只熊。

我们就跟他们去看(他们个比咱们矮多了,走山路真是疾跑如飞呀,我们俩真是喘得不行,包括那些女的也都蹭蹭的)。

到了打熊的现场,按理说熊也是二类保护动物,但是这也有合理性,猎熊本身说明生态平衡。

因为被猎和未被猎的熊这几天已经吃了他们五头鹿,就在打熊的现场旁边,鹿角,鹿的骨头都在那儿(大熊跑了,小熊百十来斤)。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这里就有发现,以前在书上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动物的关系是图腾的关系,比如熊就是鄂温克的图腾。

的确,他们每回猎熊之后,要给熊唱歌,绐熊点烟,然后让它抽,把它的脏器放在树杈上,祭祀一下,表示这事不是我们非要这么干的,但我们又不能不这么干⋯⋯这也就是费尔巴哈谈到的说某些游牧(渔牧)民族,它要信仰一种图腾。

西藏信仰的图腾是牦牛。可以说一种动物给了人类一种生命的延续。这一切的东西对人类的生存都有意义,人类用无情的手制止、终结了兽类的生命,同时又用比较有感情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不幸现实,所以就产生一种矛盾,然后慢慢就产生一种思维,怎么做?于是就成为一种仪式,仪式延续到今天成为一种文化,文化再继续(如果打猎要终止呢)就成为一种习俗。

当时,他们也没给熊点烟,也没唱歌。

最后他就把熊的内脏拿起来放到树杈上,然后让摄影拍了一些镜头。

我问他为什么,他什么也说不出来。

实际上很多这种文化的积淀都是一开始这种下意识慢慢转变成潜意识的东西。一开始呢,我想用此来说明人为什么要对一种动物作个图腾的崇拜,这是一个解释;还有就是,这个习俗一开始很可能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些肠子没法吃,没法用,他就扔到一个地方或者用这种气味去吓唬别的动物,或去吸引别的动物,然后慢慢再有更多的文化的因素。

这些东西我和大家也是一种交流,以前呢,也有过这方面的思考,所以在拍摄时就比较注意,他往那儿放的时候,如果像一个完整的镜头,在这个过程当中解说词放进去的话,或当场的采访,那这个东西它的文化价值就不仅仅是谈一个狩猎的问题。

就像这条江根本不属于黑龙江省,同时它也不仅是俄罗斯和中国,它包含着很多的资源、文化,也是对全人类的提醒、提示,它是一条世界性的河流。

法国留学生阿兰,来华在黑龙江大学就读。

他经黑龙江省旅游局转给我一封信并釆风札记,请求发表。

他的原稿很长,好似论文一样,我压缩、编辑处理成一篇题为《鄂伦春纪行》的小散文,很快给见报了。

阿兰的文笔很朴实,考察得却十分精细、我估计,时间在1990年前后,阿兰写道——上学期放寒假,我准备考察中国东北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为逊克县对外国人尚未开放,我先去县公安局报告考察目的。

他们表示欢迎,当晚热情地请我吃饭。

次日晨乘班车一起去新鄂鄂伦春族自治乡。向乡长报告后才能解决我的问题。自我介绍后,晚上我和乡长等人同睡一铺火炕上。

又吃过早饭,前去拜访鄂伦春家族一位尊长。

他向我介绍了自己家族的古老习俗。他发现我对鄂伦春族已经有所了解,还高兴地向我展示了一些狩猎的纪念物品。

他大致述说了鄂伦春族的历史,说以前有病人,他们必须看萨满。

还说,1949年以前,鄂伦春族的人完全依靠狩猎过活。

我对打黑熊很感兴趣。他说,以前谁若打死一只黑熊,谁回家后就会受到家族人的热烈欢迎,受到广泛的崇敬,并要举行盛大的典礼,而司仪就是家庭的萨满。

不过,为了保护环境,以防黑熊灭绝,中国政府现在提出节制猎熊。

他还说,以前鄂伦春族按季节和气候变化游牧,是一种阴晴阳缺式的生活。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居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房子是人民政府帮助造的,大多数人开始了半畜牧半农业的崭新生活。

傍晚,回乡里用餐,晚上我和乡长等人边打麻将,我边向他们介绍法国的生活习惯。

第三天早晨,再次拜会那个家族的尊长,他继续向我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情况,说以前鄂伦春族既原始又落后,好多人家住帐篷,吃生肉,现在呢,住房子,但营养的根基仍是荤菜。

他给我看了一件件猎装,还有刀枪等猎具。

猎装大都是用狍子皮毛制作。我和那个家族的尊长,衬着猎装和猎具等物,武士般地照了几张像。

直到晚上,我曾得知鄂伦春族人的嗜好之一是喝酒,就请乡长喝白酒,以表示感谢。

我还想同他们一起过春节,但考虑到乡长不能一直陪伴我,就没让我单独留下。

最后一天,有家鄂伦春人请我吃饭。

我兴致勃勃地去了,终于有了亲身体验民族民间聚餐的机会。

开始就喝酒,当然是白酒。

吃的多为鲜菜,还有羊肉汤。

他们一直劝我多喝。吃完饭,跳舞又开始了,我和这个家族的小学教师一起跳,边跳舞边聊天。

她告诉我目前多数鄂伦春人都有驾驭汉语的能力。晚上,我特意带去法国纪念品和法国葡萄酒,赠送他们,以表谢意。

而他们高兴地送给我一些桦树皮盒子。这是当地的特产,十分的漂亮,冬天活儿少,外边天冷,他们就在室内做这些工艺品。

离开之前,我去告别。

想起来之前有人告诉我这里的野蛮,落后,不要去,去了回不来⋯⋯而我也想,去了少讲话,别吵架,小心翼翼⋯⋯事实上,我连一点困苦都没遇上,我和鄂伦春族人十分愉悦地生活数天,他们热情好客,非常豁达。

我不是无聊才前去考察。我觉得收获很大,将来还想去那里交朋友。

听听,阿兰的纪行,他的这一席话,你根本感觉不出是在大冬天、在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里,因为,阿兰丝毫也不陌生,丝毫也不恐惧。

阿兰只是说,“将来还想去那里交朋友”⋯⋯韩德泉,是一位老旅游,是黑龙江省旅游学会的秘书长。

我们一起搞过《龙江山水情》旅游征文活动,他老先生端出来的精品,恰与阿兰是同一个地方——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自治乡。

不同的是,阿兰画的是冬天的素描,而韩德泉吹的是夏日的长笛,倒是有必要两厢对照一下,结果显而易见:冬天自有冬天的美妙,夏日自有夏日的情趣⋯⋯韩先生说——来到沾河畔新鄂鄂伦春自治乡考察,探访鄂伦春人的生活。

关乡长和优秀猎手老常、小杜当我们的向导。晨星未落,马匹与行装等野营用具已备好,很快,我们各选一匹马,向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进发了。

走在前边的关乡长,从树上摘下一个圆东西,喊道:好运气,晚餐有猴头蘑吃了。

透过密林缝隙射进的晨光,越过数座山峰和沟塘,进入沾河中游时,从山脊上俯视两岸,树木参天,山峰峻峭,山坡和岸边长满繁花异草,河水清澈透明,卵石横卧河心,激起涌浪,轰然作响⋯⋯正当我们被这景色所陶醉时,忽闻山岭一侧传来歌声,老常介绍说,前方有一个狩猎点。

驱马过岭,只见岭下炊烟升起,有位老猎人,端坐在帐篷外边听收音机。

老猎人告诉关乡长,说已进山5天,打了一只鹿和几只免。

我们下马喝茶,发现冒烟处有一个两米高的木架,上边挂着一条条红褐色的东西,被下边燃火的桦树枝烤着,散发一种糊香味。

小杜说,烤的是鹿肉,烤过的鹿肉干能保存几个月。

小杜说着,还顺手摘下几串烤好的鹿肉干,装进随身背着的袋里。

我们继续前行。黄昏时分,抵达沾河交流疙疸敏河口,在一片乱石滩上搭起帐篷。

几个不知累的同伴,趁日头没落,到河边甩掉起鱼来。

别说,钓者收获不错。

约半个小时,钓了6条沾河特有的冷水鱼——哲罗和细鳞。

架起篝火,支上吊锅,煮了一锅鲜鱼炖猴头蘑,口中嚼着鹿肉干,真是津津有味。

关乡长打趣说,你们哈尔滨哪一家酒楼比得上这里? 沾河流域是鄂伦春族人世代生息之地,他们在艰苦的游猎中,以猎物的肉充饥、皮御寒,长久过着原始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定居,由住房屋代替了“仙人柱”,吃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按国家计划狩猎兼护林;几位落户逊河马场的上海姑娘,还嫁给了勇敢强悍的鄂伦春族小伙子呢⋯⋯听完关乡长的讲述,我们兴奋地钻进睡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沾河行,在我的旅游生活中,是最享受的一次了。

阿兰,韩德泉,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写冬天,一个写夏天,都是考察,都在鄂乡,竟得到惊人相似的印象,简直就是一种认同,没有丝毫区别的结论。

不同种族、国籍、年龄、学识的人,来到同一个地方考察,得到同一种认识,只能说是在特定时空里超越国界的情结所系。

然而,作为局外人,

第一印象也好,第六感觉也罢,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或者看中国也行,其审美距离终究会在基本概念上复合在一起的,毕竟鄂伦春就是鄂伦春,鄂伦春是独一无二的!大的方面不消说,仅从盛装的鄂伦春少女身上,便可以发现许多的典型细节。

熟制兽皮,缝制并刺绣各种兽皮制品,曾为鄂伦春妇女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劳作事项之一。

可是,直到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兽皮虽然已经被毛呢及化纤衣料所代替,但鄂伦春少女们,仍把身着传统的民族盛装作为一种礼仪姿态展示四方。

这些鄂伦春少女们的确在努力地继承着各种兽皮衣物的制作工作,形成了世代相习的传统。

鄂伦春人的皮革制品,装饰花纹古朴和谐,美观大方,具有一种天然而浑厚的美感。

至于桦树皮制品,更是鄂伦春少女的心爱之物,她们大多能灵巧地从树土剥取整张的白桦皮,然后进行煮、烘、剪、缝、嵌各道工序,做成盒、篓、篮物品。

有时,姑娘们精心制成的桦树皮手盒还用来作为定情的信物呢。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她的作品与古希腊和雅典的绘画,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莫拉乎尔·鸿策,这位鄂伦春智慧的女儿,曾经受到国际友人如此评价。

词作家王健在《北疆行随记》中精细地刻画了这位天才的美工师,说:在黑河市群众艺术馆,我见到了

第一位制作桦树皮镶嵌画的女工艺师莫拉乎尔·鸿策。

她闪动着黑黑的眸子,那里面满是智慧,秀丽的脑瓜里流动着才思。

我对她只有几分钟的访问,几乎是在路上进行的。

从小,父亲就把工艺美术的薰陶潜移默化地渗入了鸿策少年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用桦木给她做小马、小狗、小盒、小桶等玩具,还绘制多种神像给她看。

而呼吸着白桦林的气息,亲近着白桦林的形体,倾听着白桦林的语言,领悟着白桦林一切的美,更铸就成鸿策的鄂伦春人的民族魂魄,使她在脑海中逐渐成熟了—个念头:要用具有特殊美丽花纹的桦树皮做衬底,再用多层深浅不层色调出树皮剪贴搭配,镶嵌成工艺画。

据王健说,我不能索要那仅有一套的工艺原作,鸿策便选了几幅为作品摄影的图片赠送予我,我已满怀欣喜了!当时,我急切要看到鸿策的作品,走过她简朴温馨的住房,她取出十来幅桦树皮镶嵌画:风格是古朴、秀丽的;想像构图是奇诡、浪漫的;制作是精巧、细致的。

她一一为我讲解,有鄂伦春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英雄射日的传说;有姓氏由来的传说⋯⋯还有,众多民间风俗乡土生活的画面,猎人、小鹿、幼马、壮牛,温婉的母亲、甜睡的婴儿,日月星云,花草弓箭,有一幅人头像,竟很像毕加索⋯⋯她的创作,这一新的工艺品种的出现,是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展出过的⋯⋯于是,王健激动了,以词作家特有的情绪大声地说,让莫拉乎尔·鸿策的桦树皮镶嵌工艺品早日走出小小的楼居,飞向更广阔的空间以至于全世界吧!因为这些美妙动人的画幅图案完全可以用到装饰布、手提包、挂盘、屏风甚至一切陶瓷与木器上去啊!早一点让人们知道吧!何时能看到黑河市民族民间工艺作品展览厅?早一点让人们欣赏到吧!何时能走进黑河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销店?我的设想很实际的呀!三年?五载?我真心的盼望着⋯⋯何止大黑瞎子,何止熊罴、豺狼、蟒蛇、虎豹⋯⋯那个时期,由于哈尔滨市附近的方正县出现野生东北虎伤人事件,我正为哈尔滨日报社副刊部和哈尔滨电视台社教部搞一次题为《人·虎·法——人打虎绝不行,虎咬人怎么办?》的大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公民对于人与自然意识的觉醒,这里不妨将当时轰动全国的讨论记录发布如下——李兰颂(本版编辑):人打虎绝不行,虎咬人怎么办?6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推出《今天你休息·清官难断》专栏板块,请来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律师、法官讨论。

首先由鲁统祥谈一下他自己虎口脱险的奇特经历。鲁统祥(方正林业局曙光林场仓库保管员):3月11日,我上山去釆木耳椴,返回的路上,突然听到一声虎叫,循声望去,虎已经跳到我跟前;我一侧身,老虎叨住我的左肩,把我按在地上撕咬,连咬三大口,

第三口最重;我想动也动不了,老虎才松开我,几秒钟后,我听它好像跳动着进山了,才站了起来⋯⋯于立明(哈尔滨市

第四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3月15日,鲁统祥来到我们医院,左肩峰有多处虎伤,高烧39℃至40℃,属于贯穿性骨伤,肉也烂了,有生命危险。

经住院治疗,鲁统祥脱离危险,会逐渐痊愈的,但是已经终身致残,同时必将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李兰颂:老虎,绝不能打;人命,绝对要保。

那么,面对鲁统祥的受难应该作出怎样的决断呢?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完全能够畅所欲言,我们听一下大家的意见。

李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野生动物管理处处长):东北虎,大家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过去分布的数量很多,区域也广泛。

随着生态环境变化,东北虎数量在逐年减少,近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境内野生东北虎不足20只了,已经濒临绝种,说明保护东北虎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东北虎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不准任何人捕杀东北虎;同时规定了若捕杀东北虎该受何处罚的一些细节。

这次讨论,正是环境与发展、宣传与执行的科普和普法好机会。

王子良(哈尔滨市中医疑难病研究所所长):我以为,东北虎的灭绝是个迟早的事,而对于被野生东北虎咬伤的患者,却要给予及时妥切的救援,人与虎的关系要处理好。

高中信(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对野生动物保护程度如何,往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和文化素质。

我觉得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的思考,而且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一句话,野生动物一定要保护,东北虎绝不能打,还须有意识地躲避它,为其创造生存环境。

刘彦明(黑龙江远东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律师):人伤害虎要受法律追诉,虎咬伤人呢,也应当通过法律调整。

我认为,从法理上讲,野生东北虎咬伤人,可以视为一种法律事实,由此形成民事赔偿关系。

因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样,国家与公民之间基于野生动物的存在而有着一种所有权关系。

国家作为权利主体,对野生动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公民作为义务主体,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负有保护义务。

公民在承担义务的同时,受到野生动物的伤害以后,有权请求赔偿,这是符合《民法通则》的公平原则的,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刘惠纯(哈尔滨动物园园长):东北虎濒临灭绝,主要是人们破坏自然环境所致,使东北虎的生物圈不断地缩小,于是东北虎处在被动的自卫状态。

其实,东北虎的生物圈遭破坏,人类自身也在受害,只是人类处在主动的自卫状态。

问题是东北虎已濒临灭绝,必须采取绝对保护措施才能使其生存有望,而国家有关法律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法平如水,又做不到两全其美。

刘子成(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们应该深思,可以不作裁判,人的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总不能看着鲁统祥很惨地遭到东北虎的袭击,应该给以一定补偿。

邱凤兰(哈尔滨市动力区人民法院审判员):鲁统祥被虎咬伤,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野生动物,特别是像东北虎一类的猛兽,很容易对人进行攻击和伤害。

人和虎相遇时,人主动前去捕杀,显然是违法,甚至会犯罪;要是任其事态发展,生命受到威胁也不反抗,又并非上策。

因为我国既有《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有《民法通则》,其中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即公民有依法保护自己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

这是否属于法与法之间有矛盾呢?不是的。任何法的保护,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这里还有个公民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的问题。

虎伤人是意外事件。人不能伤虎是法律的硬性规定。人受虎伤之后,有无要求赔偿的权利,又该由谁给予赔偿,从推理角度讲,鲁统祥可以请求给予适当补偿,有关部门还可以从鲁统祥的伤残程度上给予一定帮助。

当然,要实现上述条件,还须辅有大量的调查和严密的程序。

李兰颂:以上辩词切题而又中肯。谈人道,论虎道,看起来,都重要。

人是万物之灵,虎是百兽之王,世界人口有50多亿,东北虎却濒临灭绝。

处理虎伤人问题,公允不可能,偏激还不行。

人、虎、法,三点一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的讨论仍在继续。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张子扬自己摄影,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张子扬西藏摄影展》,此时此刻,他评论民族民间摄影家及其工艺美术家时说: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鄂伦春拍片时很有意思,他们有自己的摄影家(是个猎人,没啥大文化,片子拍得还可以)。

他比别人聪明一点儿,买了一台海鸥相机,黑白卷,打猎时不打死,猎物挣扎时,他就开始拍,渐渐地,他现在可以说是鄂伦春最优秀的摄影家了。

他们40年大庆时,他的展览算一个成果。

还有一个女孩,跳舞的,搞桦树皮画,咱们讲桦树皮文化就是指黑龙江这一带,黑土地文化,沿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用的什么部是桦树皮的,那个女孩一种新的作法,弄成一个现代画,把整个鄂伦春的历史都续下来。

他们搭的仙人洞全是桦树皮做的,在里面为我们表演(我们运气比较好)。

赶上他们40年大庆,有篝火呀什么的。

也许恰是从这时起,张子扬把注意力更加放在了陆地上,对于首漂队并摄制组工作,他强调过程和结果的统一,郑重地重申并解释——反复地打电话对我说,委托我保持与黑龙江省旅游局的联络。

6月28日下午,已经接手负责首漂队全程考察探险事宜的黑龙江省旅游局,由局长张庆和主持会议,听取了来自一线的报告——边境旅游处处长吴文治刚从前线回还,显然心情很是激动。

之后,张庆和对我说,我们作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一个主管部门,非常赞赏张子扬等同志的这一壮举,这对于开发和宣传黑龙江这条中俄大界河非常有意义。

由于中苏之间有过众所周知的一段历史,所以黑龙江沉默多年;很多外国人尤其是海外一些华裔,都希望这条神秘的大界河尽快开放。

张庆和说,黑龙江还从未有人漂过全程,即使乘机动船跑全程的人也很罕见,那里有很多地方不被人们所知,有很多荒芜人烟的江段和地段,所以,在地理知识、气候变化、文化考祭、民俗探究、食宿条件、身体状况等问题上,张子扬一行尚有不少的困难。

我们已向沿江各旅游局及其招待单位发函,请他们向地方政府联络并与俄罗斯旅游部门联系,首漂队所到之处,交通、食宿、考察、探险、采访、拍摄、通信、医药均会大开绿灯!张子扬一行,只带了些压缩饼干和方便面,既无蔬菜,又无豆油和酱油,大家露宿旷野,漂流大江,艰苦异常,险象环生。

值得庆幸的是,首漂队及摄制组从一下水就开始得到黑龙江省旅游局的全力支持。

有了这一后盾,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沿途——漠河县——塔河县——呼玛县——一站一站,都有机动船接应和接待;黑龙江省旅游局委托大兴安岭行署给黑河市人民政府发去电传,回电表示欢迎张子扬一行。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实际上,张庆和局长所说的话,已经在几天前开始兑现了,只是那时候,我们没见面,互相间打了不少通电话,谈了好多原则问题,当然包括我前边提到的两条重要原则(一是队名,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漂流黑龙江文化考察体育探险队;同时一并包括:首漂大界河电视专题系列片摄制组;任何情况下不打散这一建制。

二是性质,全队、全员、全线、全程以文化考察为主、体育探险为辅,任何情况下不从事经营性活动,不带商业色彩,杜绝旅游行为)。

黑龙江省旅游局黑旅函字(1993]28号文发出《关于支持张子扬等人首漂黑龙江的通知》——有关地、市、县旅游局:

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张子扬等有关人员6月23日从黑龙江源头开始首漂黑龙江活动并拍摄大界河系列电视片。首漂黑龙江活动既是探索大自然的英雄壮举,同时对宣传我省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和界江两岸旅游资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各地旅游局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所经地段在交通、食宿、采访(包括过境采访)、后勤供应、提供资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做好此项工作,省旅游局将派有关同志与边境地区旅游局及当地政府协调,使首漂活动取得成功。

黑龙江省旅游局1993年6月26日

巳发: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局、黑河市旅游局、伊春市旅游局、鹤岗市旅游局、佳木斯市旅游局、逊克县旅游局、嘉荫县旅游局、萝北县旅游局、同江市旅游局、抚远县旅游局。

是啊,这个红头文件等于尚方宝剑,张子扬的期待在下水那一刻就逐步接近实现。

然而,不无悲观地说,小白桦树的魅力再大也难以腾出留给大黑瞎子在大小兴安岭的生存空间。

黑熊,作为鄂伦春人以及鄂温克人长久的猎物,在原始森林中,也不是经常出没甚至随处可见的。

地球的拥挤,拥挤的地球,使黑熊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广而言之,何止大黑瞎子,还有东北虎,还有更多、更多的野生动物⋯⋯“进山5天,打了一只鹿和几只兔。

”韩德泉听猎人这样说的。“我和那个家族的尊长,衬着猎装和猎具等物,武士般地照了几张像。

”法国留学生阿兰也只好纸上谈兵了。我们的词作家王健也只是痴迷于出自鸿策之手的桦树皮工艺品,一再提及的也只是工艺品上镌刻和绘制的兽形图案。

鄂温克族柳芭的生存空间当然令人可望而不可及,那是充满大自然透明空气的地域。

至于,首漂队并摄制组先前指马为熊的那一幕,都向世人作出忠告——野生动物珍贵,熊迹从此难觅。

[玫瑰] 很高兴能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太阳] 那些做每天读一本书自媒体的人,他们 估计是不会买书,不会藏书的。

因为现在如果真的做了自媒体 ,他是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的 。

[微风]就拿我来说吧, 我以前没自媒体的时候,我不喜欢看电视,也不喜欢追剧 ,就喜欢看书 。

我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去读书 。[微风]现在每天为了拍视频 ,所输出的几乎是以前读书得到的。

因为现在的时间太宝贵了 ,几乎没有时间让你能够静下心来读书。

每天除了工作之外,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怎样去做好自媒体上了。

[微风] 你提的

黑河自媒体视频(有什么事情是去了俄罗斯才知道的?)

问题给我一个警醒 ,我也要好好想想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让自己继续有读书的时间 ,思考的时间 如果读书读的太快 一天一本的话 ,那就是光吃饭不消化一样 ,那是没有任何营养的。

[微风]任何炽热的激情都不能长久,只输出知识不输入知识,早晚会江郎才尽的。

现在都流行听书了,哪还用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呢?这一本书拍照转文字再转语音,就可以随时听了。

个人觉得,买书越多的人越不喜欢看书,收藏还可以!另外大部分书都有简介,看完简介结合结尾,大概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个内容了。

就像速看电影一样,两三分钟就看完一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佩服那些能每天坚持看书的人,那样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

个人觉得为做自媒体选择读书的人估计很难让人相信他对读书的热爱,但是因为爱看书,刚好有合适的自媒体平台让他跟其他观众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至于什么书是好书,什么书值得收藏,他们会不会收藏也只能因而异了。

原创文章,作者:网络排行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aoshou.cc/22079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月19日 13:57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14: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