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的皇位是兄终弟及,兄长传给他的,没有受过当皇帝的教育,也没**的准备,自已治国理政水平不行,又大权独揽,刚愎自用,不相信手下大臣,最后众判亲离,身死国灭,不过在辱国君死社稷,一生也无憾了。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16岁登基,雷厉风行的把大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收拾了,能说他没有能力吗?但是除掉了魏忠贤,却引发了明朝灭亡的***。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

0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党争最为严重的朝代,直接动摇了国之根本,崇祯皇帝从其兄长明熹宗朱由校手里接过一个朝**败的烂摊子。

(1)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开始有了党争,初始最著名的有东林党和浙党,浙党在刘伯温死后就没落了。

万历年间更是党派林立,开始趋于集团化,本该鞠躬尽瘁的朝臣们暗流涌动,忧国忧民早就被争权夺利所代替。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2)待到明熹宗朱由校当了皇帝,东林党人把持着朝政,皇帝被架空。明熹宗重用与自己*母客氏交好的魏忠贤,以期与东林党集团抗衡。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残酷**东林党人,有了皇帝的宠信,魏忠贤开始把持朝政,肆无忌惮。“将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甲衣出入宫禁,恣意作威施虐。”

明熹宗就拿魏忠贤压制东林党集团,魏忠贤的所作所为皇帝并不是不知晓,大臣们的**奏章像雪片,明熹宗不予理会,放任魏忠贤,就是想借魏忠贤的阉党力量实现制衡。

魏忠贤对明熹宗也是很忠心的,对皇帝忠心这就够了,所以明熹宗朱由校临死时对**的弟弟崇祯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宜委任”,意思是魏忠贤忠心,可以重用。

02

崇祯皇帝登基后,逼死魏忠贤,清除其党羽,导致文官集团迅速膨胀,皇帝反受文官集团制肘。

失去了魏忠贤这把利剑,党争失衡,庞大的文官集团迅速膨胀,控制了整个朝廷。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这时候崇祯皇帝才意识到他的哥哥明熹宗为什么重用魏忠贤了。

他又重新启用宦官,给了宦官很大的权利,让他们任**监军,替自己控制军权,这些太监们哪懂得打仗,这一错误的决策,使**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03

当内忧外患袭来时,党同伐异、宦官专权、**羸弱、民不聊生,这些题让明朝千疮百孔。

(1)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后,只顾自己利益,加重了西北的税收;适逢北方爆发了旱灾、蝗灾、瘟疫,天灾**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朝廷没钱,就从裁撤驿站下手,使得李自成失了业,没了生路,**起来**。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由此开始了。

(2)当强大起来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军大举入关的时侯,被袁崇焕的**挡住了,袁崇焕多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可惜后来崇祯皇帝中了清军的反间计,处死了袁崇焕。

崇祯时代是个很扭曲的时代,文官当政,武将没有调兵权,**没有军费,将领手中没有充足的**,皇帝频繁撤换将领,**何谈战斗力!

(3)明军与起义军和清军两面开战,将领受制于皇帝、文官、监军宦官,名将不是战死就是被谗言蛊惑处死,**节节败退。

明末崇祯皇帝频繁更换滥杀大臣和将领,已经没有人愿意为朝廷效力了,朝中只留下一些能力有限,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小人。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吊死,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了起义军。

魏忠贤的死对头太监曹化淳曾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04

结束语。

历史上评价崇祯皇帝“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是个很努力的皇帝,但是努力不一定有效果。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最明智的决策就是清除了魏忠贤,可惜清除的时机不对。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时候,魏忠贤帮着皇帝从地主豪强手中缴税筹钱,那时候军费是充足的;明熹宗利用魏忠贤制衡文官集团,监督戍边**……

魏忠贤一死,一切都成了死局,崇祯皇帝疲于应对所有事情,他重新重用的宦官又没有能力,把明朝搞的乌烟瘴气。

崇祯皇帝的时候国家没有钱,**发不了军饷,只能加重老百姓的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当天灾**一并兴起的时候,就是明朝走向灭亡的迹象,任崇祯皇帝多么努力,也难以挽回败局。

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却成了“**之君”,究其原因,是他的格局不够。

他从小就没被当做帝王**人来培养,不懂**,不懂帝王之术,他既无治国之策,也无用人之道。“非**之君,当**之运”也。

据历史记载,崇祯皇帝是个 其铲除了危害朝廷国家多年的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又励精图治,日夜都在处理政事,勤俭节约,作为皇帝不讲究吃穿,在位17年不曾在宫中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就连李自成也说崇祯皇帝:“君非甚暗”,顺治帝说他:“孜孜求治,身殉社稷。”,为何这样一个努力勤政,敌人都给予较高评价的崇祯皇帝,为何成了**之君?

我是长史如歌,我用心聆听岁月里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现历史中跳动的音符。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将继续奉上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一,朱明王朝大势已去

尽管崇祯皇帝如此勤奋,但此时的著名王朝大势已去,内忧和外患都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了。

1.内忧:内乱不断、****

首先,明末清初是中国第四次小冰河时期,气温剧降带来了严重的干旱,导致粮食大减。崇祯时期连续多年由大旱灾引起大蝗灾,又引起大瘟疫。当时已经严重到:

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夜夜似闻鬼哭。

农民在这种残酷的自然灾害下,还要面临官吏地主残酷的剥削,于是爆发了李闯王、张献忠等大规模农民起义。

为保护**,明朝廷不得不调兵遣将,对农民起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又为朱明朝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消耗了国力。

其次,源自于万历时期的东林党、阉党、浙党之间的激烈党争一直未停息,朝野之间结党成派,互相攻讦,大量的智慧之士陷入党争之中,消耗了智慧甚至付出了生命,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力量。而后期,在消灭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后,以东林党人为首的文官集团又膨胀起来,对皇权形成了威胁,又导致崇祯皇帝和文官集团展开了斗争,朝廷又陷入内耗。

2.外患:后金崛起,入寇北方

努尔哈赤统一后金各部族,建立后金**后,以“七大恨”为由,向明朝廷发起了挑战。努尔哈赤及其后代多次战胜明军,不断蚕食北方土地。而明朝廷一面**农民起义,一面应付北方后金入侵,两线作战,两线都多次打败仗,成为空前的军事危机。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二、崇祯皇帝能力平庸,君臣相疑

重大危机面前,一个团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人人互相信任,共同努力,想方设法度过危机。但崇祯皇帝其人严苛多疑,刚愎自用,而才能又平庸,导致朝廷内君臣相疑,无法团结对敌。

治国是个长期才能展现效果的慢功夫,但危机当头,崇祯皇帝急于求成,一旦大臣短时间做不出成绩来,就遭到贬官替换,崇祯帝在任17年间,竟更换了67个高层重要官员,导致官员们人人自危,对皇帝充满了戒心。近代史学家孟森评价其:

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

这一做法的后果是导致朝廷人才凋敝,经袁崇焕被凌迟之事后,有才之士更是不敢报效国家。崇祯皇帝不反思自身错误,又埋怨谴责众臣**不忠,只得又重新启用大批太监协助自己管理国事。而太监们不是能力平庸,就是贪婪无厌,更加重了朝局的危机,以至于朱明王朝向深渊一步步滑下去。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长史如歌评说:崇祯皇帝尽管志向远大,俭朴勤政,但由于此时的朱明王朝已病入膏肓,内忧外患都到了及其严重的地步,即便是有才能的君王都难说能够扭转时局,更何况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其国破身死就是必然之事了。

因为明朝到崇祯手里时,已经到了该亡的地步了,岂是他一人能扭转的?

1、内忧外患;

崇祯即位时,明朝的内忧外患情况已经进一步恶化。当时,明末农民大起义开始集中爆发。数量日益庞大的闯军开始不断在关内扩散,明朝当局不断剿灭都剿不过来,而且受战乱影响省份越来越多,极大的破坏了明朝的税收;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而与此同时,关外的满清又日益强大,与关内的闯军形成了**的配合,不断侵袭和劫掠明朝,使得明朝在两线作战中不断**自己的有生力量;

对内对外的不断用兵,急速增加明朝的军费开支,加上饥荒和瘟疫的灾害的打击,进而使明朝的财政崩溃,陷入恶性循环。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2、腐烂的国家机器;

其实,除了天灾和外敌,更在于**。崇祯时代,明朝的国家机器早已腐烂透了。当时官绅相互勾结,侵吞公田,兼并土地,使得流民剧增,国家税收枯竭。

明帝国那时已经形成藏富于官的悲催局面,国家和广大百姓濒于破产,而那些官绅阶层的财富却与日俱增。当国家向他们收税他们就联手**,还横加指责。崇祯让他们捐钱,个个喊穷。结果李自成攻进北京后,顺便一抄,就抄出7700万两。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试问面对如此**的国家机器,崇祯又能怎么办呢?当年的登基时不过是一位17岁的未成年人,而他要面对的却是成千上万精于算计,精于钻营的老儒臣。

3、崇祯自己的**;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是很节俭,也很勤政,但他毕竟不是中兴明主,他有不少**。崇祯刚愎自用,他在位17年却换了19任首辅。此外,他犹豫不决,缺乏核心战略观,在先安内还是先攘外上面左右摇摆,致使明朝在双线作战中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灭亡。

明帝国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向灭亡不断前进。

勤俭只能说明崇祯皇帝的帝德还是不错的,但是勤俭不意味着治国能力强,崇祯皇帝确实是想重新整顿朝政,希望明王朝能在他手上振衰起运。可是他确实缺乏才能,反而因为很多决策失误使朝**得更加不堪问。

首先,崇祯皇帝性格中确实有刚愎自用、虚荣心强,他一定要让其臣下完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不能有半点意见。刘宗周就是因为屡次批评崇祯皇帝,而最后被罢官为民。而其本人又求治太急,又好猜忌,使**和地方大员频繁被罢免或诛杀,整个崇祯执政时期,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四人,而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内阁大学士在这些年间居然任命了五十多人,朝政也因此大为混乱。

而崇祯皇帝也确实任用了一批*佞,就比如说在辅臣之位长达八年的温体仁,就是属于治国无方而长于内斗的人物,在他的担任辅臣期间,朝政已是一片糜烂。

《明史·温体仁传》:流寇躏畿辅,扰中原,边警杂沓,民生日困,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在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地方吏治自然也是好不到哪里去,官员的升迁竟然全凭行贿,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曾经在上疏中感慨这种现象。

《国榷》卷98:然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又何官非爱钱之人?

在崇祯初年,明朝国内的阶级矛盾就相当严重了。而崇祯皇帝不仅未能采取相应措施,反而又在万历末年三次加派辽饷的基础上,又于崇祯三年十二月再行加派辽饷,又于崇祯十年加派剿饷280万两,再于崇祯十二年加派练饷730万两,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无疑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自然是有增无减。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我记得再增剿饷的时候,崇祯皇帝就说过“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在他眼里看来这加派完全是为了天下苍生平贼,殊不知百姓早就已经怨声载道,他在慢慢失去民心,就在京城,百姓将“崇祯”这个年号调侃为“重征”。可见,百姓对崇祯朝的横征暴敛怨恨之深。

《三垣笔记》上《崇祯》: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于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祯为重征。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还赋予了宦官监军之权,有的还大权在握直接指挥**。而他们的表现实在是非常的恶劣,侵吞扣克军资,遇敌辄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军心涣散。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坑害忠良,明朝的著名统帅卢象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宦官高起潜见死不救,坑害至死。

《明通鉴》崇祯十一年十二月:象升遣廷麟往乞援,因与决曰:“死西市何如死疆场!吾以一死报君,犹为薄耳。”起潜不应。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虽然,明末的困局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其灭亡也不能全怪崇祯。但是,他的“奋发作为”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朱由俭有“励精图治”的想法,但他志大才疏,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他成为**之君原因很多,比如遇到了小冰河期,灾荒不断,再如他之前的皇帝不正干,留下太多积弊,积重难返。不过这些原因都不致命,如果遇到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是可以度过难关的,不致于成为**之君,崇祯成为**之君主要原因还在自己身上,他有四个致命的弱点葬送了大明江山。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一是性急。松锦大战是大明朝决定前途命运的一仗,大战初期,主帅洪承畴采取稳步推进策略,效果很好。后来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十几万大军消耗太大,应该速战速决,崇祯本来就急于求成,听陈新甲这么一说,他马上同意,于是陈新甲连续派人催促洪承畴主动出击与清军决战。清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善于**,明军主要是步兵,善于打防守,明军主动出击正好是以弱击强,哪有不败之理。

孙传庭打仗非常厉害,曾经生擒闯王高迎祥,也曾经把李自成打得就剩十八骑兵仓皇逃跑。崇祯十六年,面对死灰复燃,迅速壮大的李自成,崇祯没将可用,于是从监狱把孙传庭放出来剿灭李自成。崇祯既没有兵也没有钱。孙传庭到陕西后自己筹钱招兵买马,训练新兵,兵还没练好,还没形成战斗力,崇祯就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结果孙传庭**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出关作战,兵败战死。

二是多疑。崇祯催促孙传庭出兵,除了性急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孙传庭之前在陕西当官,崇祯担心孙传庭到陕西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不受天朝管束。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完全是**无奈,可以说孙传庭是被崇祯逼死的。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还有,袁崇焕之死,也有崇祯担心他成为军阀的原因。袁崇焕提出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实际上这就是军阀割据的前提条件,崇祯担心袁崇焕会有占山为王那一天,所以杀掉袁崇焕就可以消除隐患。

三是擅杀。北京勤王,崇祯抓了袁崇焕,把祖大寿吓坏了,我的妈耶!俺老大袁崇焕这么为你崇祯卖命,结果被你崇祯逮捕了,我算啥呀,赶紧跑吧,跑得慢了就有可能没命!祖大寿抗旨离开北京。此后祖大寿吓破了胆,崇祯多次请祖大寿面圣,祖大寿怕掉脑袋,总是托词不去。

兵部尚书陈新甲奉旨议和,结果秘密泄露,群臣在朝堂上攻击陈新甲,崇祯不敢担当,把陈新甲当替罪羊杀了。造成的结果是,后来崇祯要**南京,大臣们心想,现在我们同意**,到了南京,危险解除,你崇祯回过头来,指责我们放弃北方祖宗基业,把我们杀掉怎么办?为了保命,大臣们就是不同意**。

四是寡恩。在崇祯的心里,自己是君王,大臣们就该无条件地为他服务。实际上哪有那么多应该!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袁崇焕是个难得的人才,清朝记录说崇祯中了皇太极的计,逮捕袁崇焕,可是袁崇焕是在入狱九个月后被杀的,这么长时间,要是中计也早该反应过味来。袁崇焕不是汉*,崇祯心里清楚,崇祯完全没必要杀他,让他戴罪立功,也算是施恩于他,他会更加尽力为崇祯服务。

大臣跟随皇帝,是需要利益交换的,大臣得不到任何好处,只有坏处,谁还愿意跟随皇帝。所以,宋高宗赵构可以领一帮大臣逃跑,崇祯要**南京,大臣都没人跟随。崇祯要殉国时,身边不见一个大臣。

一个怠政的皇帝,**了很正常,一个勤政的皇帝,**了不免让人遗憾。崇祯**,德不配位的结果。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说到“**之君”,人们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个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欺压**的昏君形象,然而,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却与这种形象迥然不同。

他是一个“敬业”到了忘我程度的皇帝,“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为了处理公文经常彻夜不休,因为太过疲劳,白天有时坐着都能睡着。即便如此,他还每天坚持上朝、参加日讲、经筵,因心力憔悴,二十多岁头上就生出华发,眼角长出了鱼尾纹。

他也是一个厉行节俭的皇帝,当政17载,从来不在宫中举办宴席、欣赏歌舞,也没有大兴土木建设宫室,自己的吃穿用度一律从简。

然而,如此一位勤恳耕耘的皇帝,又为何会成为**之君呢?要说崇祯冤枉,其实却也并不冤枉。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帝继位时面对的是怎样的烂摊子?

崇祯帝朱由检是从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接下皇位的,尽管朱由校打算摩拳擦掌好好干一番事业,但他面对的现状却是一堆补不起来的烂摊子:

第一,朝廷**。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是积重难返,从朱由校往上数的几位奇葩皇帝,根本不会管理朝政,致使文武百官肆意妄为,**受贿成风,**机关运转不灵,宦官魏忠贤又勾结朱由校的*母客氏把持朝政,制造了很多冤案,也激起了民愤,以崇祯帝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改变现状。

第二,国库空虚。“没钱”是崇祯帝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当时国家财政总收入大约只有白银三百万两左右,这些银子要支付军饷开支、官员俸禄,还要抽调一部分赈济灾民,完全是入不敷出。崇祯帝最“穷”的时候,竟然拿不出军费去抵挡李自成的**,她号召富商捐款也无人响应,为了凑军饷,不得不连皇宫里的器皿都要拿去变卖,可见缺钱到了何种程度。

第三,外患重重。后金努尔哈赤不断进犯,还公布了所谓“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公开起兵反明;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征服了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打服了朝鲜,数次侵犯明境,辽东陷入危局。

第四,天灾频仍。从天启年间,西北地区的灾荒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天启六年,水灾、旱灾、蝗灾一浪接一浪,让**苦不堪言;天启七年,福建闽南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帝做错了哪些事?

可以说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烂摊子,**的种子早已埋下,想要力挽狂澜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更何况,崇祯自己也不是什么治国天才,在他继位后,虽然拿出了一些好的举措,但昏招明显要多得多:

第一,用人轻率。崇祯继位后,做的最干脆最漂亮的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宦魏忠贤,然而在魏忠贤死后,崇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媲美魏忠贤的人才。在用人方面,他的轻率无状让人震惊,在位17年,竟然任命过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由此必然造成朝令夕改、政局不稳的局面,也无法打造出一套可靠的领导班子,君王臣子离心离德,朝堂内外一盘散沙,而这正是崇祯一手造成的困局。

第二,杀戮无度。崇祯为了拔除阉党这颗毒瘤,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在朝中大肆杀戮,只要是他认为和阉党有勾结的官员,哪怕有真才实学,也做出过功绩,却也不能被免罪。当时被他杀戮的有内阁大学士2人、总督7人、巡抚11人,更有几十名被判刑、流放的巡抚、尚书、侍郎。史料记载他当政14年时,被关押在大牢里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就有145人,此外还有“败一战,杀一将”的做法,完全是古今罕见。如此严酷手段自然让官员们人人自危,谁都不敢表现得太过突出,免得被崇祯当成阉党清洗。

第三,培植鹰犬。崇祯最让人无语的一招是一边剿灭阉党,一边又在自己的信任的宦官中选拔亲信,然后继续利用东厂、锦衣卫的特务系统去控制官吏和**,结果宫中宦官人数一度达到了十万人,竟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记录,实在是个莫大的讽刺。此外,他还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给了太监莫大的权力,却也让在前方拼杀的将士寒了心。

第四,加征赋税。崇祯嘴上说着忧国忧民,但却没有减轻征收赋税的力度,反而为了补充军费和**开支,拼命加征赋税,给本就挣扎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老百姓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无怪乎李自成放出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后,饥饿的老百姓纷纷响应,如此失去民心的**哪有不亡之理?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综上所述,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绝不是个好皇帝。他把一切问题都推给“无用的大臣”,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身上存在的**。

他天生缺乏治国才能,没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巧妙的手腕,更没有帝王应当具备的胸怀和眼界,性格又极度多疑,结果他的勤勉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也当真是让人悲夫哀哉。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位悲惨的值得同情的皇帝,但也是一位颇受指责、有重大过失的皇帝。

朱由检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治政十分卖力,可是,他又无治国之谋,用人无方,加上多疑、猜忌、严苛、残酷,致使党争不断,朝政混乱。

朱由检执着于使明王朝“中兴”,但却招来了明朝的灭亡,自己也落得了在柳树上吊死的命运。

朱由检即位不久,便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除掉了曾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魏忠贤,灭了朝中最大的隐患,但他却挡不住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阻挡不了多尔衮的满清铁骑,断送了明王朝。

朱由检算是一个受到人们同情和尊重的皇帝,就连对手也给予他一定的肯定。率领清军占领北京的满清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评价说:“崇祯之亡,天数已定。彼时总有良臣,也济不得事。崇祯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虚功冒赏,文官贪赃坏法,所以把天下失了。”(郑永昌:《试论明清之际官方史料对崇祯帝评价的转变问题》)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剧照)

率兵攻进北京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登极诏》中评价崇祯帝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是说,崇祯皇帝不算太昏庸,即便他被孤立了,却颇能为民众国家打击**污吏,做了一些好事,但因佞臣****,党争严重,忠臣绝少,明朝才会败亡。

但是,《明史》却指出了他的种种过失:“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明史·流贼传》)即是说,朱由检不善于判断是非,不善于决断大事,生性多疑,刚有余而柔不足,处事适当,赏罚太露,制驭过严,杀伐太严酷,致使已病入膏肓的明朝机体,无药可救。

清人萧徵模有一首咏崇祯皇帝的诗,说得很形象:“心匪不仁计则穷,减夫派饷事重重。可怜三百年夭下,断送忧勤惕励中。”(《末代明帝朱由检的起伏人生:勤政亦**?》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6-07-04])

朱由检的一生,是执着奋进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可怜的一生,又是值得尊重的一生,是令人感叹的一生。明之亡,实非亡于崇祯,但明朝却他在位时终结了;明朝亡了,崇祯帝上吊死了,而明朝的灭亡,却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深思的教训。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朱由检画像

第一,早年不受宠爱,但却好学不倦,志向远大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1] )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朱由检生于慈庆宫。朱由检运气很不好,他还没有出生,就注定不受皇帝喜欢了,这是因为,他父亲朱常洛不受神宗皇帝所喜爱,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作为朱常洛的儿子,也不被神宗帝所喜爱,而且,朱由检的母亲又是不受宠爱的婢妾,因而,他一出生就很不幸。朱由检才五岁时,他的生母刘氏就被他父亲朱常洛下令仗打而死,朱由检成了失去母亲的孤苦的皇子。他母亲死后,他被交给庶母李选侍(西李)抚养,可是,过了数年,西李生了女儿,便照顾不了他,他又被转给另一李选侍(东李)抚养。

不过,这位早年经历不幸福的年少皇子,却很有志向。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他认真阅读各种书籍,精读《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等,而对于治政方面的著作,他也读了不少,如《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这阅读习惯使他在后来,还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等,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能随时阅读,以之来激励自己。

朱由检于天启二年(1622年)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开始了他的参政经历。

第二,继位为帝,果断剿除阉党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乙巳(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病重,他在乾清宫召见内阁大臣、科道诸臣,下诏称魏忠贤、王体乾对皇帝忠心耿耿,可堪大用,并封魏忠贤的侄子魏良栋为东安侯。之后,朱由校便将朱由检召入卧室,对朱由检说:“吾弟当为尧舜。”次日,朱由校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对他说昨日召见信王,心里高兴,身体好多了。可是,乙卯(二十二日),朱由校便驾崩于乾清宫。由于熹宗没有子嗣,信王朱由检成了继位者。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当时朱由检十七岁。次年正月初一癸亥(1628年2月5日),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帝即位时,魏忠贤的权势非常大,他是熹宗临死前特意强调应该重用的大臣,而且,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提督东厂,而锦衣卫提督田尔耕是魏忠贤的亲信,兵部尚书崔呈秀也是魏忠贤的党羽,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

崇祯皇帝能雷厉风行地除掉魏忠贤,是显示他**才能的重大事件,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

崇祯帝即位时,魏忠贤虽然权势熏天,他刚击败东林党人,害死了守边名将熊廷弼,掌控着朝中的重要部门,但是,他还不敢公然加害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从即位开始,便一直是胆战心惊的,在入宫的第一天,他就**未眠,他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便夜里防身。他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他自己袖中私藏的麦饼。

此后,崇祯皇帝依然十分警惕,并很善于掩饰,一方面,崇祯皇帝像他皇兄天启帝一样,尊重和优待大太监魏忠贤和天启帝的*母客氏,表现得很低调;另一方面,崇祯皇帝又将原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对朱由检这样一位新皇朝,魏忠贤竟然没有能看透他的心思,误以为朱由检跟明朝之前的一些皇帝一样,是嗜好*乐的帝王。于是,魏忠贤开始送**给崇祯帝。而崇祯帝是一位有大志向、很勤廉的帝王,对美色并不嗜好,但为了不让魏忠贤起疑心,还是将**留下来了。好在崇祯帝很细心,在搜查送了的**时,发现了**裙带顶端系着细小的药丸,这是一种“***”,即特殊的**。

魏忠贤得知**在皇帝身边并没有能起作用,于是,他又生一计,秘密派小太监藏在宫中的复壁中,拿着“***”,想利用幽香为皇帝**,而这也被细心的朱由检发现了。被崇祯帝感叹说:“皇考、皇兄皆为此误矣!”(参看《明季北略》)

魏忠贤开始试探崇祯皇帝,一方面,他让一些亲信大臣上奏颂扬魏忠贤的大功德,想以此来探明朱由检是什么态度;另一方面,魏忠贤亲自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以退为进,仍朱由检对他放心。

而崇祯皇帝对魏忠贤这些招数都能巧妙应对,对于那些颂扬的奏疏,他“且阅且笑”;而对停止建生祠的奏章,他批复道:“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明-朱长祚:《玉镜新谭卷之七》) 这种应对策略很明智,既没有直接说停建魏的生祠,又有利于了抑制朝野对魏忠贤的崇拜,而且,还不会引起魏忠贤的怀疑或恼怒。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一方面增加对魏忠贤以及他的亲信王休乾、崔启秀等的嘉奖,以迷惑魏忠贤;另一方面,他却秘密采取措施,削弱魏忠贤在朝中的影响力。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魏忠贤(剧照)

新皇即位,朝中大臣们开始分化,有的明哲保身,坐山观虎斗;有的投机钻营,想升官发大财;有的却忧国忧民,冒死直谏。而魏忠贤极其党羽的张扬跋扈,也引起了忠贞大臣的极度不满。朝中御史站出来了,而且,出招很有谋略。

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御史杨维垣上疏**兵部尚书崔呈秀,但却颂扬“厂臣”魏忠贤,奏折称:“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 ((清)汪楫编辑,《崇祯长编·卷二》)

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奏章,崔呈秀是魏忠贤门下的“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亲信干将,他是兵部尚书,对**的影响很大。崔呈秀备受魏忠贤信任,其子崔铎目不识丁却能中进士,便是依靠魏忠贤的权势。**崔呈秀,颂扬魏忠贤,这有效地分化了魏和崔,使魏忠贤不好保护崔呈秀,而朱由检借机免除崔呈秀的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倒魏的大幕拉开了,魏忠贤所掌控的“阉党”失去了一位兵部尚书。

崔呈秀被罢官,传出了“阉党”内部分化的信号,并让朝臣们感到魏忠贤并非是老虎**摸不得,于是,连魏忠贤的亲信官员们也开始**魏忠贤,奏疏逐渐增多。而崇祯帝对**魏忠贤的事却不动声色,有时,他还找机会当面对魏忠贤哭诉,表示无奈。而面对朝中大臣,他却任由大臣们攻击魏忠贤,其实,崇祯帝这等于是向朝臣们表态:他不护着魏忠贤了。

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了一道十分厉害的奏疏,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下)》)钱嘉征此疏所列的魏忠贤十条罪名,基本上都有证据。此时,崇祯帝开始行动了,他将魏忠贤召来,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听了感到十分恐惧。他急忙找原信王府的太监徐应元商量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认为这或许可以保住富贵。次日,魏忠贤以养病为由,请求辞去爵位,崇祯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一日,崇祯帝斥责为魏忠贤出主意的徐应元,并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负责管香火。魏忠贤虽然领命了,但他出京时,竟带着1000多人的卫队、四十余辆大,浩浩荡荡地往南走。魏忠贤低估了崇祯帝的胆识,他向借离京时耍耍威风,可是,他此举让崇祯帝不能容*,于是,崇祯帝立即下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十一月六日,魏忠贤在阜城县(今河北阜城)南关的客舍中,听一位书生唱完《桂枝儿》小曲,便自缢而亡了。

魏忠贤死后,崇祯帝立即展开了清除魏忠贤余党的行动,他先后任命曹师稷、颜继祖、宗鸣梧、瞿式耜等人为给事中,任命吴焕、叶成章、任赞化等人为御史,负责清除“阉党”,在朝中和后宫,掀起一场对魏忠贤党羽的大清除。魏忠贤的“对食”夫人、朱由校的*母客氏客氏被笞死于浣衣局,并在净乐堂焚尸扬灰;与魏忠贤同谋的首逆六人、近侍十九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祠颂四十四人等,共有二百五十八人分别被定罪处置,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崇祯帝还下令拆毁各地为魏忠贤所建的祠堂,并规定宫中内监不得擅自出京,此外,他还严令各地镇守太监立即办理移交手续,火速返京。

与此同时,崇祯帝展开**昭雪活动,为一批受“阉党”**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官复原职。清除“阉党”,为东林党人,这是朝中风气为之一振,朝臣们被“阉党”压抑久了,魏忠贤一倒台,他们感到扬眉吐气。而崇祯皇帝则借此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确立了即位后的稳固的统治地位。

第三,勤政廉政,为战事增加税饷;换将杀帅,使明军全线溃败

崇祯帝是明朝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他便连续几昼夜没有休息。据记载,有一次,他因处理公文而彻夜不眠,接着,他去慈宁宫拜见他的刘太妃时,竟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表示,因处理公文和召见群臣,已两夜未眠,说罢,他与刘太妃相对落泪,感到非常辛苦。史书上对崇祯皇帝勤政廉政多有颂扬。

可是,这位勤政的皇帝所面临的却是非常困难局势,当时,国库存银越来越少,而境内的起义军和边疆的战事不断恶化,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崇祯帝不得不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于是,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又增加“辽饷”“剿饷”和“练饷”,形成了战时的“三饷”。比如,“辽饷”是每亩加征银三厘;“剿饷”使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练饷”使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三饷”加派,使本来税赋负担已经很重的农民再也无法再承受了,由此,便使更多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加入了起义**伍,使农民起义发展得更快。

崇祯帝刚强果断,但用人多疑,是一位不善于御将的帝王。

首先,崇祯帝用人多疑,对统兵大将一直不信任,不放心,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之后,又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而后,又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接着,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率兵**闯王李自成军事统帅,这其中除了熊文灿外,其余将领都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但他就是对将领不信任,用了一阵,就换将领,致使刚刚取得了胜利的明军,却功亏一篑,而李自成却能大难不死,并得失重新得势。

其次,崇祯帝于严峻局势中,滥杀**武将,致使人人自危。 随着内外交困的局势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杀伐之心越发残*,他即位之后,有七位总督被诛杀,十一位巡抚被杀戮,边关战将,也难逃厄运,其中,包括抗敌名将袁崇焕。崇祯帝求胜心切,而又用人多疑,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而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却往往掌兵不长久。他对袁崇焕有疑问,结果,崇祯帝中了金人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副将祖大寿闻讯大惊,率领部下毁坏山海关而出,直奔锦州,投奔后金。

再次,崇祯帝不明前方战局,却又盲目强行指挥,致使前方战将失去战机,导致溃败。比如,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在敌强我弱的状况下,据险抗敌,等待援军,而崇祯帝却一次次下旨,令洪承畴出战,致使洪承畴因阵中红衣大炮被毁,全军溃败,失守松山、锦州,最后投降了清军。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袁崇焕(剧照)

最后,崇祯帝大事上疑而不决,致使失去机会。在清军攻势越来越猛烈时,御边大将或在激战时战死,或被朝廷处死,或投降了清军,崇祯帝一度想与满清议和,但又立场不坚定,当兵部尚书陈新甲泄漏议和之事后,他杀了陈新甲,放弃了议和策略,从而失去了议和机会;他一度考虑过**南京,但由于有陈演、光时亨等人反对,他又下不了决心,失去了**的机会。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检已经感受到了明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他召见阁臣时,十分悲伤地说:“吾非**之君,汝皆**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随着边关战事越来越危机,而农民军起义已威势进逼,北京南北,数千里之间,人烟断绝,行人稀少,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时对崇祯帝说:“从江淮而上,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一眼望去,皆杂草丛生,不闻鸡鸣狗叫,不见一耕种之人,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明史》)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他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他在宫中大作佛事,祈求保佑,并下了《罪己诏》。

第四,崇祯帝挽救不了明王朝,在梅山上自缢身亡,但明朝灭亡责任却不能全由他来承担

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崇祯帝朱由检于1644年4月25日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他成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朝的灭亡当然与崇祯帝加重税赋、用人多疑、胡乱指挥等有密切关系,但是,明亡的责任也不能全由他来负责。他即位时,明朝在经济上的危机已不可挽回,而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频现,阉党危害没有能根除,土地兼并的危害继续加剧,****越来越严重,因而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加上关外后金**趁势崛起,使崇祯时的明王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颓败境地。朱由检只是很倒霉地赶在这时期当皇帝,但明朝的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长期的经济失策,使税收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

自明神宗之后,明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经济也随之渐渐萎缩,而农业税却没有能相应减少;在海禁松弛之后,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但商业税却没有增加。明朝的绝大多数赋税是由农民来承担的,而**权贵、大商巨贾非法合法收入却逐渐增多,交税却很少,此起彼伏,农民的绝对收入大大减少,如此一来,农民要么不耕种去搞商业,要么因无路可走,举事**,这是明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将“开中法”(纳粮开中)变为“折色法”,即直接用白银换盐引,完全改变了之前“开中制”的根本目的,虽然暂时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但却造成军粮问题没人管,商人不再运粮到边疆,开垦的农民也不去了,致使边防的后勤无法得到保障,边疆危机越来越严重。女真崛起后,边患越来越严重,边防**缺少粮食,而军中缺粮,**的战斗力低下,自然就没有能力来抵御后金**的入侵。所以说,明王朝的灭亡与弘治年间叶淇的“开中折色”的变革是有密切关系的。

其次,明朝**结构的设置,造成了潜在的祸根。

比如,丞相制的废除使皇权**走向极端。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之后,初期设丞相,但在“胡惟庸案”之后,他废除了丞相制,由皇帝直接掌控六部,使皇权高度集中,把皇帝专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六部主官直接向皇帝负责,原来相权对于皇权的牵制作用消失了,决策由皇帝专断,这彻底改变了决策机制,缺乏纠错机制。而内阁的设置虽然起到一定的准丞相的作用,但却常常无法抑制皇帝身边的太监集团,致使明中叶以后,太监专权屡屡发生,直到监督**,监督矿产,乃至厂、卫力量胡作非为的程度。例如,英宗朱祁镇时期的王振,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刘瑾,熹宗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力熏天的太监,他们擅权纳贿,结党营私,残害异己,败坏朝纲,广置田庄,横征暴敛,滥施酷刑,欺压百姓,对明王朝的侵害非常大,这也是造成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皇权**大大加强,厂、卫特务肆无忌惮,****管理失常,明朝焉有不败之理?

再如,分封藩王的策略为皇室内斗和土地兼并埋下了很大隐患。分封藩王是为了维护皇权的至上统治,防止异性**军事力量对皇权的威胁,保证皇权统治的稳固性和持续性,但是,这造成了皇室内斗不断,如朱棣的“靖难之举”,宁王朱宸濠在南昌**等。

还有,藩王权力的膨胀造成皇室贵族兼并土地趋势的加剧,藩王拥有各种特权,特别是在其封地,专横霸道,根本就不受地方官员的管理,朝廷的律法规则对他们来说犹如虚设,各地藩王带头兼并土地,强占农民的耕地,而朝中权臣、专权太监和地方掌权官员也竞相效仿,形成了不断恶化的兼并趋势,使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了没有土地的佃农,而地主恶霸经常加重剥削,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使王朝贵族和**权臣与民众的矛盾不断加剧,****,明王朝失去了民本根基,当然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

再次,农民起义频发和关外的后金**趁势崛起,最终摧毁了颓败的明廷。

土地兼并和经济管理失策,加上权贵**的贪财敛财,致使明王朝后期,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频繁产生。如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在陕北爆发的农民起义,其对于明朝的破坏力极大。明朝末期,天灾**不断发生,而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关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便精简机构,明廷**对驿站进行**,而陕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民众无法生活,为了活命,只有铤而走险。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农民起义军与明军战斗达17年之久,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成了造成明王朝衰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李自成画像

此外,明王朝内部危机的日益激化,使满洲贵族看到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机会。早在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迁到沈阳,改称“盛京”。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机构,其势力日益强大。最后,后金力量成了埋葬明王朝的强大军事力量。

最后,党争不断,朝中内耗严重,荒废政事,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英宗以后,朝中大臣结党营私,争斗不休,内阁阁臣之间互斗,之后,内阁辅臣又与“阉党”争斗,党伐不断,危害极大,这也是导致明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例如,万历中期至明熹宗天启初年,代表中小地主和商人阶层的东林党与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齐、楚、浙等党派的争斗,使朝局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光宗朝后期,朝中陷入了“国本之争”“红丸案”之争等,内耗十分严重;再如,熹宗朝,朱由校早期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使大臣朝政失去耐心,而宦官魏忠贤趁机干预**,拉拢齐楚浙党,极力打击东林党,致使东林党与“阉党”争斗激烈,双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争斗上,无暇顾及朝政管理,使朝局不稳,政令不通,党同伐异,影响了平叛和御边行动。明朝严重的“党争”现象,使大多数朝臣卷入争权力,争官位,争利益的持续不断的争斗中,明王朝的**机体遭到严重毁坏,时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虽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但明朝的覆灭,却不能全怪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灭亡是长期积累的后果,是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世深入研讨。

明朝是一个悲情的朝代,而这份悲情大多来自于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希望力挽狂澜,复兴明朝。可是明朝最终还是在崇祯皇帝手中灭亡,朱由检登上煤山,自缢殉国。崇祯皇帝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诺言,而他临死前的回眸,亦成为历史上的悲剧。那么,缔造出这个悲剧的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呢?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明朝诸位昏庸的皇帝,应该要为明朝的灭亡负责。荒诞不经的正德皇帝;崇尚道教、玩弄权术的嘉靖皇帝;沉迷于木匠事业,导致魏忠贤权倾朝野的天启皇帝,其实都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如果抛开朱厚照等人的皇帝身份不谈,他们特立独行,性格鲜明,天赋异禀,但当他们处在皇帝的位置上以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明朝的影响是深远的。党争伐异、宦官**、**羸弱,这些问题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而它们在崇祯皇帝接手以后一股脑的出现。再加上全国天灾不断,外敌入侵,崇祯皇帝要拯救的,本就是一座将倾的大厦。

可是,崇祯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与经验。事实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小时候并没有被作为一位储君而培养,他甚至连正经的皇室教育都没有享受到。明神宗讨厌朱由检的父亲明光宗,连带着对年幼的朱由检也十分厌恶,再加上朱由检的母亲身份低微,明光宗对他也十分轻视。五岁那年,朱由检的母亲因罪被其父杖杀,不久以后,朱由检的父亲也突然驾崩。就这样,朱由检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幸而天启皇帝怜悯他,才封他为信王。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就连天启皇帝在幼年时都没有人在意他的教育,更何况可有可无的朱由检。尽管朱由检个人好学不倦,但他在继位之前基本上没有参与过**活动,朝堂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将挽救明朝的希望压在这样一位少年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

朱由检在继位以后,志向远大,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史书称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明史》亦载道:“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这样勤政的皇帝绝不是**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崇祯就是一位贤明的皇帝。纵观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有许多巨大的过错。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朱由检一生最被人称道的事情就是铲除魏忠贤,然而这也是他最大的错误。崇祯的错不在于他向魏忠贤动手,而在于他选的时机不对,铲除魏忠贤以后的举措更不对。崇祯上位以后,立刻铲除魏忠贤的羽翼,随后将魏忠贤逼死,**阉党,重用被阉党罢黜的官员,启用袁崇焕。这一系列举措很像是中兴之象,然而在深层次,崇祯的所作所为却使得明朝的**更加病入膏肓。

文官集团一直是明朝**上最庞大的势力,历代皇帝违背祖训重用宦官正是想制衡诸如”东林党“这样的文官集团。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以后,重用东林党,而这使得东林党把持朝政,党争加剧。崇祯不愿意沦为傀儡,于是他在**阉党以后,却又重用自己的心腹太监,给予他们巨大的权力,甚至让他们监督**,比如负责北京城防的九门提督,竟由大太监王承恩担任。阉党与东林党不断交锋,前者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后者则只会高谈阔论,而无治国安邦之策。可以说,在崇祯铲除魏忠贤以后,他反而更加孤立无援了,本该为他鞠躬尽瘁的大臣,却各怀鬼胎,暗流涌动,而这,正是所谓的**气象。费尽心机诛杀魏忠贤的崇祯皇帝,却又重新重用阉党,这是明朝**局势的缘故,亦体现了朱由检刚愎自用,性格多疑的问题。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与他的先祖朱元璋十分类似,少年时期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猜忌、多疑的性格,他对大臣十分严苛,动辄便会斩杀大臣,且多为斩首和凌迟,血腥与残酷程度比之魏忠贤有过之而无不及。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间更换了十多位刑部尚书和五十多位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基本上没有善终之人。频繁的更换大臣导致朝堂上动荡不安,而恐怖的**高压也使得许多有识之士不敢为崇祯效命。朝堂上仅剩的国之栋梁,也被崇祯杀了大半,就连袁崇焕这样的悍将也被崇祯凌迟处死,明朝焉能不亡?

而且,崇祯的确时运不振,他在位期间,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天启皇帝的不作为本就使得明朝****黑暗,社会动荡不已,而在崇祯继位以后,明朝的天灾基本上未曾断过。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北方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汉南续郡志》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十六年以后,明朝北方出现严重的瘟疫,死亡者不计其数。旱灾、蝗灾、瘟疫,不断的天灾,加上明朝的苛捐杂税,使得明朝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民怨沸腾。而在天灾不断的过程当中,陕北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失业,****,但清朝建立以后,全国各地的灾难却全部消失,这些历史的巧合,很容易让人想到两个字:天意。明朝灭亡可能不是天意,但在那个君权神授的时代,天灾**很容易成为起义的理由,而这也是李自成屡败屡战,但依旧能够一呼百应的原因。毕竟,百姓们不在意崇祯皇帝是否勤政,当饥荒发生在他们身边,官府却依旧横征暴敛时,百姓们只能揭竿而起,**明朝。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崇祯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但他却谈不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他既无治国之策,也无用人之道,他有的,只是一腔热血,而这早已经注定了崇祯悲剧式的结局。

参考资料:

《明史》

《汉南续郡志》

崇祯哪能叫“励精图治”啊,那叫瞎折腾!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1. 不懂军事瞎指挥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孙传庭在陕西休整,兵力稍振,崇祯帝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关,进攻河南的李自成。

孙传庭无奈,只好出关作战。 结果先胜后败,孙传庭率残兵败将狂奔回陕西,史称此战称为柿园之役。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此战虽败,但孙传庭的秦军势力犹存,并在陕西招兵买马。

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无奈,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十万众东出潼关,同时檄调各**马夹攻李自成。

李自成得知陕西官军出关的消息,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 农民军意义待料,而长途跋涉的官军给养不足。在汝州之战中,李自成一举击败孙传庭。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

此战后,大明仅有的一支**损失殆尽,对农民军再也没有征战之力,李自成趁机扩大战果,乘势夺取关中,后在西安称帝。

汝州之战是决定明朝命运的战略决战,只不过战争双方是明军和农民军。

明军并非没有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

其中,官军训练不足,给养不足,本不应该出关迎战,但崇祯不顾官军的实际情况,一意孤行,强令出战,导致大败。

2.频繁更换内阁首辅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九任内阁首辅。

常言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频繁的更换**首脑,就是诸葛亮在世,也治理不好大明!

这些首辅有许多是能臣,如韩爌、李标等,若能重用,必定会令大明政局稳定。

3.处死袁崇焕。

不管怎样,袁崇焕曾在辽东两次打败满洲兵,并回救京师,击退满兵,有功无过。崇祯不知何故,听信谗言竟然将其处死。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如此一来,辽东将士全部寒心了。袁督师如此精忠报国还被处死,我们又为谁而战呢?

从此以后,辽东局势就一发不可逆转了。

总结,当然明朝灭亡不能全推到崇祯一人身上,是尤其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的,比如小冰河期,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等,比如万历、天启时期的辽东边患越演越烈等,东林党空谈误国等。

但对于明朝灭亡,崇祯也要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勤政,很多是瞎折腾。

原创文章,作者:秒收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aoshou.cc/5791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11日 03:43
下一篇 2021年7月11日 03: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