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我是小楼,我来回答这个题。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在学习了“道”之后,就会努力去实践它。不断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中等智慧的人在学习了“道”之后,似乎已经学会了,但似乎还没有学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它,但不想实践,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普通人以嘲弄的态度学习“道”。他们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际上,“道”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如果不被人嘲笑的就不是“道” 了。

《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再努力学习,再不断实践,以使循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任何科学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所谓“理论”,主要是指我们在书中学到的能够反映学科主要特征的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规律,原理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在于强调知识的应用,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实践对理论科学的发展,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论语》里面记载过一个故事:“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个**出众,年轻时候喜欢身披野猪皮,头上插几支野鸡毛,腰中斜插一把好剑的人物。子路的悟性在孔子学生里面不算高的,悟性高的有颜回、子贡,这些都是能举一反三甚至更厉害的人物。子路自己也知道他悟性不高,所以就有上面的做法:“子路听闻了道理,但还没来得及实践,就唯恐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的资质和我们一般人也许差不多,但是他身上的特点就符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去验证道理,反思道理,人才会不断进步。

相反魏晋时期的清谈之士,谈道似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其著名人物如王弼王辅嗣上不能安邦治国,下不能保全性命,有大名而长于非人,为君子所疾,岂非“多言数穷”的典范,老子再世当言“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以此喻之,此非“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乎?

下士闻道,大笑者。道亦笑之,所谓的下士,是学道理喜欢繁难复杂,隐密几微的人,认为越复杂的道理越有用,越看上去高深难以理解的越是大道理,以“”为道,以“”为无物,见之而不识,用之而不能守,闻小道则轻天下,见巫鬼而心驰神醉,这种人,何足与之论道!

《道德经》一部社会厚黑学,这句话用今天的直播话说就是:路过经过不要错过!有钱人就赶快买下,少钱人也要摸摸,没钱人看看也好!再穷的捧个场,没有别的意思,闹个人气!嘻嘻!

根据人对道的态度,把人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等次。上等层次的人,一听说道,马上照着去做,并坚持不懈。中等层次的人,听了道以后,做做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等层次的人,一听说道,哈哈大笑,对道嗤之以鼻。

说个今年的例子,2O2O庚子。新冠**广泛发作,我国**放弃经济封城闭市,嘴捂上口罩,举国抗疫。更多的国家先是不经意,反应过来学习中国抗疫方法,虽损无忧。美国**嘲讽这些作为,自行其是,现世报。

这和闻道是不是很象?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污;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瑾名轩译文:上士听到道,尽力实行;中士听到道,将信将疑;下士听到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越明看起来越暗);前进的道好似后退(越进看起来越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越平看起来越弯)。崇高的品德好似峡谷(越高看起来越低);广大的品德好像不足(越广越缺);刚健的品德好似怠惰(越健越惰)。最质的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白的白色,好像含有污点;最方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好的器皿,反而最晚做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道是玄妙难懂的,所以很多人听了都会不信,都会笑;如果每个人听了都能懂,都能理解,那就没有人笑,那道还是道吗?

道是怎么玄妙难懂的呢,通过下面可以体会一下:

道是光明的,但看起来很暗味。

道是前进的,但看起来是后退的。

道是平坦的,但看起来是崎岖的。

越崇高的品德,看起来越像峡谷一样虚低。

越广大的品德,看起来越不完整。

越刚健的品德,看起来越怠惰(不勤快不紧张)。

最质的纯真,是一片馄饨。

最美的白玉,是含有污点。

最方的东西,是没有棱角。

最好的器皿,是最晚做成的。

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

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最伟大的名字,是没有名字。

只有守道,才能自然而生,才能自然而死,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老子认为,道是最暗昧的(暗),最后退的(后),最弯曲的(曲),最虚空的(空),最不足的(缺),最怠惰的(惰),最混沌的(愚),最有污的(污),最无棱的(柔),最晚成的(慢),最无声的(默),最无形的(无),最无名的(小),所以才成就了道的最光明,最前进,最平直,最崇高,最广大,最刚健,最纯真,最洁白,最方正,最大器,最响亮,最伟大,最有名。所以老子希望每个人(企业国家)都要像道一样,不张扬,不上前,不刚愎,不骄傲,不自满,不强为,不智巧,不类同,不偏爱,不求快,不多言,不自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坚守了道,才是长久之道。

《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道和“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相同,是指规律,方法,道理。上中下士分别指指聪明人、资质一般的人、愚笨的人。这样意思就很清晰了,听到了道理、方法、规律,聪明人会经常使用它,资质一般的人会偶尔用之,偶尔不会使用,愚笨的人则会嘲笑它。最后一句“不笑不以为道”就是说,不被嘲笑的道理、方法、规律,就不是真正的道。

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相同意境。

我给大家传道,道行于深呼吸想必大家都会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清净经》上说:“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上士不争,他知道所求的道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做,所以勤而行之,中士理解到了道,但却不是非常清楚,下士有妄心,所以不能知道道是什么。道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道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人求道是求自己渴望知道的沧海一粟,很多科学家用一生去钻研是闻“道”后勤而行之,有些人有目标有迷茫,有困惑,是听到了一条道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该追求的,若明若昧,而有些人却会嘲笑这些人,如果没个人都去追求自己的道,那社会还维系得了吗?人都是在社会中的,难道真的要“朝闻道,夕死可矣”!人应该在喧嚣中寻清净,入红尘而得真心,体世间而明真道。

从某些方面来说,道是一种规律。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它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去处理问题,如管理、人际、社交等方面,从而智慧生活。

打个简单比方,比如有个人赚了很多钱,然后有一天他想把赚钱的方法告诉人家,大家都不用特别辛苦了。于是告诉人家,我这个有赚钱的方法,你们来不来学?那机灵点的说我学学,而且积极天天学。差一点呢,就是今天学一下,明天不学一下。最后剩下的就是那些不但不懂不学,还嘲笑学习的人,因为他觉得赚钱还有方法么?太可笑了。那赚钱的本事谁能够学到了?

原创文章,作者:秒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aoshou.cc/28576.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4日 06:04
下一篇 2021年7月4日 06:42

相关推荐